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wangxian702

    絢麗光彩的文化遺產

      彌勒之為“彌勒”,無論與部落同名還是與佛同名,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與佛同名,這在全世界亦屬罕見。如此稀有的無形資產對於發展中的彌勒來說無疑是彌足珍貴的。

      彌勒至今已有近2000年曆史,“些莫徒之裔”進入時,這一帶雖已有中原文化傳入,但還不夠深入廣泛,畢竟是邊地僻壤,

      直至明朝以後,隨著漢民族三次向雲南大遷徙,300多萬人流入滇境。(蒼銘《雲南民族遷徙文化研究》才有了後來漢夷雜居、水乳交融的局面。漢人大量入滇,極大地推動了中原文化在雲南境內的廣泛傳播,佛教文化也隨之得到普及和推廣。彌勒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起來的。“州以彌勒名,自宋迄之,明因之,五百有餘歲。其治好佛……寺以彌勒名,創自天啟六年(1626),有僧如玉得地於錦屏山。高山流水,適當京、省之道……嵌空鑿翠,奇勝以增,有僧書立而常位倍增。教法越興,行旅之所遊觀,緇流之所樂聚,騷人劍客之所託寄。州又因寺以重焉……”(《乾隆彌勒州志—藝文志》)

      史書明確記載著彌勒縣的歷史沿革。宋時雖有彌勒之地,而明代才楊彌勒之名,究其原因,顯然得益於“州又因寺以重焉”。

      當年如玉和尚興建彌勒寺,確是有記載的史實。民間有則傳說:如玉原是雞足山彌勒院的住持,一直靜修彌勒法門。在一次坐禪入定時,彌勒佛告示他,“此去東南數百里,有一城與我同名,有一山與我像形,某月某日某時,我將在那裡說法。”如玉出定後須夷不敢耽擱,即刻按佛祖指示的方向一路尋去,走了多日卻不見有像佛之山,也未聞與佛同名之城,心中好生著急。這天如玉走得實在太累,就在山坡上靠著一棵松樹歇息,。迷濛中又見彌勒笑咪樂呵地來到他的面前,如玉急忙五體投地向佛祖叩首,待慢慢抬頭時卻不見佛祖蹤影。他四處尋找,才發現與佛像形的山坡原來就在對面。如玉細細一想,料定這是佛祖顯靈之地。趕到近前一問,附近果然有座城與佛同名。如玉肯定了自己的判斷,就在山上住了下來,四出化緣,募得不少善款,不久即建起寺院,專供彌勒,是為彌勒寺。彌勒佛、彌勒城、彌勒寺天成之合,從此名振一方。

      故事雖系傳說,口口相傳的故事也未必完全真實,但也總有些緣由。史料記載,彌勒寺建成後,一直香火興盛,曾有僧侶百餘人,在習經修行的同時,還耕作、榨油、自食其力。

      彌勒寺所在的錦屏山並不算雄奇巍峨,但因“適當京、省之道”,又扼住阿育部山區門戶。山上綠蔭疊翠,清水潺潺,飛雲流霞,青煙嫋嫋,巖壁下湧出一股清泉,民間傳說有功德的人若常飲此處泉水可卻病消災,故稱為“佛泉”,自古有“錦屏瀉玉”之美譽。(《乾隆彌勒州志》)據有關史料記載,清乾隆皇帝曾御賜“寺政三寶”(金漆托盤、檀香木雕佛像、清潔佛珠”),更使彌勒寺聲名遠播。四方信眾朝拜如流。騷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少詩文佳話。

      隨著歷史的變遷,彌勒寺也歷經過興衰沉浮,雖多次遭毀卻始終未滅。人們念這裡曾經是彌勒佛“顯聖”的福地聖境,因而毀一次修一次,將寺院儲存了下來。改革開放後國家欣逢盛世,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光大。在各方努力下,彌勒寺各院被全面修復,不僅殿堂較前擴大,還在山腰部塑起高達19.99米的彌勒坐像,與大雄、大智、大運三院共同組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彌勒道場,開始顯出一派佛教大叢林的輝煌氣勢,為彌勒文化的弘揚奠定了良好基礎。彌勒寺修復至今,遊客絡繹不絕,節慶之日更是遊人如潮,最多時達數萬人之眾。彌勒縣的旅遊業呈現快速發展的好勢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酸:幼兒園放學好早呀,沒有幫忙接孩子的怎麼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