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新錄

    《晉書》有二:一是南齊臧榮緒的《晉書》,一是唐初唐太宗下詔重修的《晉書》。

    南齊臧榮緒的《晉書》有紀、錄、志、傳四體,共二百一十卷。但臧榮緒並不是南齊史官,所著的《晉書》是否能夠得到官方的認可是值得商榷的。

    唐初唐太宗下詔重修的《晉書》由房玄齡主持編纂,以臧榮緒的《晉書》為藍本,採集眾家史料,集思廣益而終成書,共有本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卷,是唐初編修的史書中卷帙最多的一部。由於唐太宗為之撰《宣帝紀》、《武帝紀》以及《陸機、陸雲傳》、《王羲之傳》的論贊,因此此《晉書》被稱為“御撰”。

    此書完成後,其他諸家的舊晉史日漸湮滅,唐《晉書》便成為傳世的唯一一部完整的斷代明確的晉全史。下面的分析也是針對此書。

    唐修《晉書》是官修正史的開山之作,開撰於貞觀二十年,書成於貞觀二十二年。作為官修正史“開山之作”,《晉書》所反映的史學思想和所採用的史學方法為後繼官方史學定下了基調,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但《晉書》是一部官方組織,集眾人之力編纂的官方史學,雖分工明確卻缺乏默契的配合,還帶有個人修史帶來的種種後遺症。劉知幾在《史通·論贊篇》中說:“大唐修《晉書》,作者皆當代詞人,遠棄史、班,近宗徐、庾。夫以飾彼輕薄之句,而編為史籍之文,無異加粉黛於壯夫,服綺紈於高士者矣。”是說《晉書》雖然文辭優美,可讀性較好,但不免有編者藝術加工的成分在裡邊,反而降低了可信度。五代時所修的《舊唐書·房玄齡傳》就說:唐修《晉書》,“史官多是文詠之士,好採詭謬碎事,以廣異聞;又所評論,競為綺豔,不求篤實,由是頗為學者所譏。”

    特別需要一提的是,《晉書》大量採用了《世說新語》中的小說、雜傳。高淑青在《唐初(晉書)採擷(世說新語)因由初探》中曾做過統計:“《晉書》共設十四個類傳,其中十個類傳採用了《世說新語》的條目。合而計之,列傳共採入130人,307條。採用《世說新語》的人數約佔《晉書》列傳所立人物的17%。而且不只是一個人採用l條,有的傳,一個人多至10餘條。如《王戎傳》採用12條,《顧愷之傳》採用11條等。除列傳外《晉書》的帝紀部分又採入3人,5條。列傳與帝紀共採入133人,312條。而今本《世說新語》所收共1130條本文,唐修《晉書》引用的312條約佔《世說新語》條目的28%。” 這在後世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劉知幾在《史通·採撰篇》中指出:“晉世雜書,諒非一族,若《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之徒,其所載或詼諧小辯,或神鬼怪物。其事非聖,揚雄所不觀;其言亂神,宣尼所不語。皇朝新撰晉史,多采以為書。夫以幹、鄧之所糞除,王、虞之所糠秕,持為逸史,用補前傳,此何異魏朝之撰《皇覽》,梁世之修《遍略》,務多為美,聚博為功,雖取悅於小人,終見嗤於君子矣。”

    直到清代,《四庫全書總目》仍對此持否定態度:“其所褒貶,略實行而獎浮華;其所採擇,忽正典而取小說,波靡不返,有自來矣。⋯⋯其所載者,大抵宏獎風流,以資談柄,取劉義慶《世說新語》與劉孝標所注,一一互勘,幾乎全部收入,是直稗官之體,安得目日史傳乎?⋯⋯正史之中,惟此書及宋史,後人紛紛改撰,其亦有由矣。特以十八家之書並亡,考晉事者,舍此無由,故歷代存之不廢矣。”

    就我個人來說,實錄、正史未必皆可信,小說、雜傳未必全無憑,我們自己也是歷史的過客,我們的評論也不過是某時的有感而發,受前人思想的影響卻又求新求變,以求不落窠臼。現在篤定的論斷,難保未來不被批駁。而且史料畢竟只是歷史的片面記載,如盲人摸象,各執一端,不可能取代歷史的真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顯得穿衣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