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高興的媽媽

    個人覺得育兒和諾貝爾獎沒有關係吧,不管是諾貝爾還是清華北大的,最主要還是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畢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而且我覺得沒必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因為現在社會的壓力太大,父母在望子成龍給很多壓力,那怕孩子吸收不了

  • 2 # 洋蔥叔叔有故事

    諾獎得主有哪些“育兒經”分享?他們的“最強大腦”是如何“煉”成的?他們怎樣面對失敗?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對你我對孩子都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羅傑·科恩伯格、格雷格·塞門扎、威廉·凱林(左起)

    對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格雷格·塞門扎、威廉·凱林

    以及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羅傑·科恩伯格的獨家專訪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在哈佛大學就讀期間,學了3年文學專業。加上他的父親在1959年曾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人不禁好奇:這個文科生一舉奪得諾貝爾化學獎,難道是因為有科學基因?

    對此,科恩伯格用妻子的話迴應道:“諾貝爾獎不是遺傳的。”他說,自己能拿獎不是因為基因、經驗,而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科恩伯格當初之所以學文學,恰恰是因為對化學太感興趣:“剛讀大學時,我覺得今後要從事化學工作,如果那時不學文學,以後可能就沒機會了。更重要的是,有文學背景、對語言的熱愛,我就可以更好地解釋在化學方面做的科學成就。”

    科學家的必修課:學會面對失敗

    談起科研路上的痛苦時刻,格雷格·塞門扎回憶起讀博時的一段經歷。當時參與的科研專案接連兩次失敗,他非常沮喪,只好去求助心理醫生,“醫生說我抑鬱是有道理的,就感覺沒那麼糟糕了。”聽了醫生的話後,他去實驗室繼續奮戰,第三次,專案終於成功了。“失敗不是悲劇,是要克服的挑戰。要接受事情不會一帆風順,”塞門扎強調,“失敗了,就從頭開始!”

    威廉·凱林認為,做科研要對結果有開放的心態。很多有創造性的發明,非常可能獲得諾獎,但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沒有看到預期的結果,就放棄了,“實驗結果就是結果,不能特別強調期望的特定結果,要讓資料自己說話。”

    在科恩伯格看來,科學並不總是好玩的,但能給人帶來一生的滿足感。“我導師曾說,科學當中重要的事情是每天的失敗。但失敗後,我不會灰心,相信總有一天會有很重要的發現。”

    諾獎得主的“育兒經”

    為提高孩子的競爭力,中國很多父母會讓他們從小學就開始學數學、英文,孩子的假期也被興趣班安排得滿滿當當。對此,科學家們都強調,家長的初衷是好的,但需要給孩子充足的空間去培養創造性和好奇心。

    “孩子在競爭的環境中,一定程度上沒太多選擇。核心問題在於怎樣去平衡。”塞門扎說,“要給他們主動探尋問題、大膽試錯的機會,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是什麼。”

    凱林建議家長不要太強調分數,他直言自己就不是學霸,是大器晚成:“我就被哈佛拒收了,如果不能很早達到高峰,那就一步步努力提升自己。”塞門扎也認為,不管在哪裡上學,總會有很多機會,關鍵在於能否為你所用。

  • 3 # 小女子看世界丫

    總結五條

    1、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私人物品。鼓勵、引導孩子做好自己最重要。

    2、不去主動給孩子報過培訓班,但孩子特別喜歡學藝術,要滿足孩子的意願,不重學習結果。

    3、快樂的童年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4、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需要,給孩子營造快樂成長的環境,創造快樂成長的土壤,讓孩子像小樹苗那樣慢慢生長。

    5、要理性看待自己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切,不能功利,不應跟風,不能僅看孩子的學習成績,要關注孩子的品德養成和素質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照片對比度弱,怎麼處理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