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她視點團體諮詢師
-
2 # 心靈守護師張楠
試想一下,如果這個親人是自己的長輩,從自己還是小小的胎兒待在媽媽的肚子裡到出生,到長大,到成年,這個親人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而有一天親人離開了這個世界,而一起走過的路,吃過的菜,聽過的歌,生活中那些細瑣的事情卻依舊存在,而人已不再,那種心理感受是難過悲傷,懊悔,自責各種情緒糾纏在一起,久久難以接受親人就這樣離開。
對於因親人死亡產生的心理,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治癒內心缺失的那部分?
給自己一點時間祭奠親人的死亡,需要有一個向親人告別的儀式。
記得當外公病逝的時候,因家裡傳統習俗需要上香守夜,在跪拜在棺木前,我心裡一直在喊著外公,就好像他就坐在我面前,我把沒來得及說的,以及對他我所存有的遺憾默默在心裡告訴他。然後和他說一聲再見。
也因為之前看過一本書《西藏生死書》,裡面講到了生和死到底是如何存在,又是如何轉換,作為人這個宇宙中渺小如砂礫一般的生物,在面對生和死時,又能明確的去做些什麼。在這裡我學到了兩方面去面對親人的死亡。
第一點、親人的死亡,除了讓我們悲傷之外,更多的是勾出我們對於自己死亡的焦慮,或是對於另一個更親的人的死亡感到焦慮。而要消除這部分的焦慮,我們能做的不是去控制死亡的到來,而是更應好好想想該怎樣好好活?自己對於自己的活著能夠做哪些和之前不同的內容,而對於另一個更親的人,我能做些什麼,能夠為他的活著增添顏色。
第二點、對於死亡做一個準備。
如何在心理上面對親人的離世?
古人對父母離世,守孝三年,叫作“丁憂”,“丁憂”期間官員可以暫時離職專心守孝。
中國傳統風俗,對離世都親人也是前三年之內逢重要節日,親人祭日必定祭祀。
這麼做不單單是為了行孝,親人離世的哀傷的確需要時間去消化,適應。
現代人生活工作節奏加快,我們不能像古人一樣有大把的時間去平復哀傷,悲痛。快節奏的每個日子裡,處理不好哀傷,會給心理帶來問題,影響身心健康,精神不濟使正常的生活工作受到影響。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第一階段,陪伴悲傷。
親人驟然離世,心理上不能接受,這時候親朋好友都會勸你,“為了自己身體健康,為了活著的人,你要堅強”。
這話沒錯,悲傷不能自已,情緒失去控制的時候,的確要讓自己清醒,適當抽離,但堅強不是為了打敗悲傷,悲傷是人之常情的自然反應,也不需要硬給憋回去,壓在心底。
傷痛,只有正視,釋放,才能平復,療愈。
我們可以選擇一個人安靜的時候,找個安靜的空間,感受自己內心的悲傷,感受它在你身體內的反應,感受它存在的部位,大小,正視它,陪伴它,讓情緒自然流露,允許自己流淚。
釋放出哀傷,讓身體內的能量正常流動起來,人才會有精神,恢復好身心,讓生活繼續。
第二階段,在心裡和離世親人告別。
親人去到了另一個世界,我們的悲傷可以理解,但如果一直深陷其中,讓自己的心力,精神都隨親人而去了,自己也就只剩下了一個軀殼。
特別是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父母的孩子,失去親密伴侶的人,都會有“心裡空了”的感覺。
我們不可能追隨離世親人去到他們的世界。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自然規律。為了讓另一個世界的人安心,自己也要滿血復活,迴歸正常生活。
這時候,我們需要在心裡和離世親人做告別,有要和他們傾訴的話,找安靜的地方說出來,寫出來,或者用自己的方式,比如種花種樹,寫作,做手工,做一樣離世親人生前喜歡的事情,或者在心裡帶著離世的親人來一場旅遊,寄託哀思。
最後,一定要在心裡告訴離世親人,
你今後做的任何好事都會讓他們看到;
你今後用更好滴生活,工作的方式,讓他們以你為榮。
這樣的告別,把對親人的愛變為動力,帶著積極意義,走出低谷,迎接自己的未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