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堅持2129

    慢慢的學著放手,多帶寶寶出去玩多接觸小朋友,引導寶寶怎樣與小朋友相處,不要直接替寶寶做決定,要詢問寶寶的意見,尊重寶寶的想法,多多鼓勵寶寶

  • 2 # 殊1110

    我覺得如果從小過度保護具體要看現在小孩有多大了,適當的學會告訴小孩父母沒有任何義務要為我們無私奉獻,只是因為他愛我們,我們也要去理解父母,去成長

  • 3 # 半隨流水半隨塵14

    其實,這個話題關乎我們每個家庭。

    尤其對於一孩化的家庭來說,孩子就是父母親的心頭肉,加上現在有些人,在過去當爺爺的年齡年齡段,才有自己的孩子,寵溺孩子是人之常情,但這樣的孩子並不見得走不出去,自信走天下,受寵,保護的孩子更適應環境。

    只有性格不善表達,父母不寵溺也適應周圍環境慢,但隨著年齡閱歷豐富,孩子們自然而然就適應,學校,社會大環境了。

    所以,靜等花開,每個孩子的自身情況不同,但,都會先後走出自己。

  • 4 # 快樂淘淘881

    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可能會造成依賴性強、不夠大膽、不夠自信、敏感脆弱等等性格特點。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

    要想改變,首先是父母的心態。個人建議從這幾方面入手:。

    1、學會放手。讓孩子大膽的去嘗試,生命就是一場體驗!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先從簡單的如洗襪子、小內褲開始。再做家裡的家務!

    3、鼓勵教育!父母從孩子身上發現優點,有進步就可勁兒誇!

    暫時想到這些!希望有幫助!

  • 5 # 一溪心理

    家長應該學會對孩子放手,不能對孩子過於關注,過於焦慮。

    過度保護孩子,其實是為了控制孩子。

    一歲以內的孩子,什麼都依賴媽媽,媽媽就是他的一切。撫育心愛的寶寶,能給媽媽們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存在感。一歲之後,孩子慢慢地學會了說話、走路,學會了跑。他們開始調皮搗蛋,能獨立地探索外面的世界,也不會像嬰兒時期那樣需要媽媽了。

    有的媽媽,在孩子開始會走路時,就開始焦慮。她們擔心孩子會磕著,碰著,嗆著等等,似乎把孩子受到的傷害,當成了是自己的一樣。於是,一些媽媽為了避免孩子受到傷害,往往會過度保護孩子,害怕孩子受到丁點的傷害。

    很多父母,特別是媽媽或者一些長輩,在帶孩子玩耍時,經常會說:“不能碰這個,待會受傷了怎麼辦”“不要光著腳、不能玩水,著涼了怎麼辦”“不能跑太快、不能爬太高,會摔倒的”.....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喜歡說“不”,愛調皮搗蛋,媽媽的控制感會被打破。因為孩子不是一個寵物,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愛好。

    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媽媽們就會感覺到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人一旦缺乏控制,往往會很不安,變得很焦慮。過度保護孩子的背後,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減輕自己的焦慮,找到安全感。即使表面上會認為是為了孩子好,為了保護孩子。過度保護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起到了保護孩子安全的作用,另一方面卻減少了孩子向外探索的樂趣,剝奪了孩子的很多成就感和滿足感。甚至孩子可能會沒有創造力,不願開拓進取,永遠活在父母的條條框框裡面。

    由於媽媽太強勢了(也很焦慮),過度控制孩子,把孩子限制得死死的。孩子太小,沒有能力去跟媽媽爭奪自己的控制權,所以,很多的孩子就會變得拖延。拖延就是孩子對媽媽過度控制的一種不滿或者憤怒的表達。拖延是一種隱形的攻擊,孩子慢慢地做自己的事情時,就會把媽媽的管控給遮蔽掉。唯有把媽媽的所有指令遮蔽,他才會覺得比較安全。孩子也需要滿足他的安全感。

    但過度保護、過度控制的孩子,到青春期了,可能就會變得十分的叛逆。青春期的他就是要抵制別人的控制,因為他可以掌控自己了。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過度保護,不讓孩子經受一點挫折,孩子如何能得到成長呢?給孩子適度的保護,少一些管控,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安心地探索這個世界,哪怕磕一下、碰一下,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家庭環境不和諧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