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愛自己艾愛養生

    一定要明白,你在吃飯,飯也在“吃”你。

    導讀:華人說“民以食為天”足見飲食的重要性。但我們會吃麼?

    人們習慣於聽從意識的指揮,該吃這個,有營養,該吃那個,補微量元素。卻從沒問過身體,你到底想不想吃,到底想吃什麼,吃下去的這些,是滋養還是消耗?

    飯,是種享受。飢了,餓了,飯菜端上來,香氣撲鼻,吃起來有滋有味。飽了,放下筷子,多一口也不吃。吃完飯,精力充沛,神清氣爽,這叫“吃美了”,叫“怡”。

    如此簡單的吃飯一事兒,卻有多少人許久都沒有感受過它的樂趣了。有人說,很多年了,我都沒有過餓的感覺。有人說,我只是每天都吃些我認為該吃的東西,但從不覺得好吃。還有人說,“吃美了”的狀態,只存在於我兒時的記憶裡。 “吃美了”是食物之精轉化為人體的精,煉精化氣,氣來養神。神得到滋養,人才會有發自內心的滿足。

    兒童腎精充足,精氣神的轉化最通暢,最能夠吃的香,吃的怡。 可如今觀察身邊的一些孩子,多年食積,食慾不振,面黃肌瘦的不在少數。可悲的是,這些孩子還在大人的“威逼利誘”之下被硬塞進蝦仁,魚,雞,蘋果,牛油果……來“增加營養,補充維生素”,令人嘆息。 他們的腸胃相對滿實,口臭、咽喉反覆發炎感染、腹脹、不放屁、晚上睡覺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

    吃下去的這些,是滋養還是消耗?一定要明白:“你在吃飯,飯也在吃你。” 還有就是:“不飢不餓不吃,不渴不喝。” 人們習慣於聽從意識的指揮,該吃這個,有營養,該吃那個,補微量元素。卻從沒問過身體,你到底想不想吃,到底想吃什麼,吃下去的這些,是滋養還是消耗? 難道吃飯還會成為一種對身體的消耗嗎?

    當然。

    飲食,是用元氣化谷氣的動態過程。人分泌的消化酶均是元氣所化,也正是這些酶,將“豬肉”化為“人肉”,把食物的能量轉化為人體的能量。 吃適合的食物,消耗元氣少,吃不適合的食物,或者吃的太多,消耗的元氣就多,更嚴重的,當元氣無法將食物完全化掉,這些“半成品”滯留在體內,是造成血脂血糖尿酸異常的直接原因,久則成病。

    如何用最少的元氣換最多的能量,這正是食療解決的問題。 首先,你得吃到你該吃的東西,並且沒有一點多餘的東西。 對一個飽食肥甘厚膩的人,一盤白蘿蔔是適合他的,而非山珍海味,珍饈美饌。

    對一個剛剛生完寶寶,心氣心血耗損的準媽媽來說,補心應放在首位,比起油膩無鹽的豬骨湯,紅高粱米粥更適合她。 再以五穀為例,小麥入肝,具有升發之性,水稻入肺,具有斂降之性。

    肝氣虛的人,應多吃小麥,比如麵食、饅頭都能補肝。而肝火旺,血壓高,易怒,甚至有黃疸的人,水稻更適合他們。那些習慣忍氣吞聲,什麼事都藏著掖著的人,應少吃或不吃大米,多吃小麥。

    別讓“吃飯”毀了你的健康

    飯吃八分飽的節制

    “食”就是吃飯,“飲”就是喝水、喝茶不難理解。那“節”呢?節,節制,節律。就是說要節制自己的食慾,這個大多數人都是可以理解的,“飯吃八分飽”嘛!這樣身體才能健康。

    其實在這個“節”字裡就有許多關於古人養生思想的智慧,作為一個正常人當我們碰到好吃的、好喝的,就想不停地吃啊、不停地喝啊,這是我們的本能,一種天然的本性。好比男人看到美女一樣,發自本能的想要,甚至希望身邊美女如雲。這種慾望不加以控制的話,我們就很容易吃到積食,喝的反胃。口氣重的人多是腸胃的問題,飲食不節,食物停積腸胃,阻滯氣機,逆胃衝口。

    人類能進化到今天,之所以比其他動物高階的一個原因是人類能控制自己的慾望不走極端。正常情況下,健康的人不會吃飯吃到撐,喝水喝到吐,我們能在慾望的極端時剎住車,停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的營銷能力這麼牛,為什麼去年銷量輸給了OPPO與vi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