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為什麼是周公不是太公

    雅人讀史偏於禮,俗人讀史重於利,武王滅紂興周,周公旦輔佐治理天下,呂尚遠赴齊地上任開國,後世皆以聖人讚賞有加,一哥俗人,認為不是那麼回事。

    一看二人出身,周公旦是文王之嫡四子,貴族血統,出身官n代、高富帥,當官是其應盡的本份;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凡夫俗子一枚,“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說其又老又窮,想當官只得“以漁釣奸周西伯”。這老頭為了求見文王也真是做足了功課啊。

    二看二人的功績,呂尚功績在先,功一,“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是說呂尚參與了救贖文王事,司馬遷認不大準,以“或曰”述之。功二,“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參謀長乾的不錯。功三,“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直接參與了擴張戰爭,且大多勝利。功四,參與了兩次伐紂戰爭,且第二次時“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打破了迷信,終於取得最終勝利。而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雖有過譽但也說明此人於周功績不在呂尚之下。

    三看二人的為政理念,僅舉一例,二人的治國理念,周公旦實行的是“尊尊親親”的用人唯親,用血緣關係來捍衛延續其統治,以禮樂來管理教化人民,而齊太公則重實際的多,入鄉隨俗、簡化制度、平易近民、富民強國。

    四看二人與老大的關係,一個是親弟弟,一個是老師兼老丈人,不過看來古人還是認為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啊,老丈人叫爹不是爹啊。很快呂尚在勝利後被淡出了權力中心,而周公旦卻留任中央、世代為卿。

    說至此不得不說說分封制,當時的情況是周天子佔領了現今河南、陝西大部的國家核心區域,其外圍殷商的舊勢力還沒有徹底根除,許多部落、部落聯盟還以原始的形態存在,周王朝若一個個去征服,實在有點難度,分封諸侯拱衛王室也是最好的決策,當然肥水不流外人田是當仁不讓的,中央及中央周邊肥美之地自是哥哥弟弟子侄們的,外邊的本來就不是周的,就以五帝后裔(陳、杞、焦、祝等國)、先朝遺民(宋)、美麗傳說之地(吳)等寫個“服”字定下來,再其後才是功臣,分封也實在少得可憐(除老呂外,記載不多),後世分封的秦、楚是啥地兒,你懂得,當然會有人說老呂分封在山東,多好啊,知足吧,夠意思了,實哉不然,一是山東當時是東夷之地,地貧人稀,落後蠻荒;二是地處邊緣、遠離政治中心,想回中央彙報坐戰車也得個把月;三是東邊臨大海東南是夷族,北面是燕國(周家三把手召公的封地)、南面是魯國(周王朝實際老二週公旦的封地)、東面是衛康國(擁有八師的武王小弟衛康叔的封地,這部隊原先是給紂王的兒子武庚準備的),看樣子人家對老呂放心不下啊。

    至於周公,其實也並非如傳說中的美麗,自家的哥哥弟弟“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就是成王本人也有點不太相信,“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這事太史公語焉不詳,令人頭大,不過周公以其高明的政治手腕與得當的權謀位極人臣、世代為卿、被封大國,看來周公同志哥真是被後世“美顏”了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斯里蘭卡教堂爆炸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