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要變瘦的團團

    地震到底有何而來?這是人們一直在思考、探索的問題。各國古人們對地震成因充滿了猜測與想象。真正對地震的科學認識始於東漢132年張衡候風地動儀的出現。這是基於對地震本質的科學理解,即地震是一種從遠方傳來的地面震動。同時,這一概念建立了地震波與地震的聯絡,不過直到18世紀這一概念才重新被西方科學家所重新確認。這種科學思想實際上代表了地震科學的開始,而19世紀末精密地震儀的出現則標誌著現代地震科學的開始。

    美國地震學家在1906年震撼加利福尼亞的舊金山地震的研究是一種新的解釋地震成因的理論。因為該地區並未有火山,所以就排除了火山地震的可能性。因此,專家提出了地震成因的彈性回跳學說。此學說認為在地震發生過程中,地震波是由於斷層面兩側岩石發生整體的彈性回跳產生的,來源於斷層面。這一假說能夠較好地解釋淺源地震的成因。

  • 2 # 物慕忠信

    瀉藥

    答主的這個問題,好久了,我看回答的也不多,可能是因為答主的這個問題比較適合去查課本。

    我是一個偽民科,毫不掩飾,而且深以為榮。我對於學業並不專業,看過很多科幻小說,跟很多比我還次的偽民科吹過無數牛逼。所以,我的回答,答主可以當個笑話看看。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最好還是深入的去學習課本知識。(其實這個問題讓我有一種高中試卷的感覺,三年模擬五年高考?)

    地震形成的原因,現在的主流研究結果,是板塊構造說,如果答主真的是高中生,這個答案就夠你吹個五分鐘,得個五分十分的了。

    不過在我看來,不管是板塊構造說也好,還是大陸漂移說也好,這些表述的都是現象。用現象來解釋現象,很有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特色。比如古時候漿衣,如果你問為什麼這些果子能把衣服染上顏色呢?人們會告訴你,因為這些果子搗碎了以後,顏色可以進到水裡,再從水裡染到布上。這樣是把問題解決了的,而且是這樣的道理,其實理解到這個部分已經夠了。不過如果是西式的思路,我們還要深究,為什麼地球是板塊構造呢?為什麼大陸會漂移呢?

    我們要知道地球的構造,地球的最中心,被我們命名為內地核,內地核外邊是地核,地核外邊是地幔,地幔外邊是地殼,地殼外邊是就是我們所在的大氣層。

    世間萬物的組成,都是原子,分子,再微觀還有質子電子之類的。而原子,分子也好,質子,電子也好,離的越近,相互之間的斥力被壓迫的越強,組成物體的密度越大,質量越大,引力越強,也正是因為這樣,強引力才能把其他的物體吸附,形成星體。而與此同時,當核心的原子,分子相互之間距離越近,斥力反應越強烈,發生物理運動的也就越激烈。在地球的核心部分,肯定也在不間斷的發生著各種各樣的爆炸,分解,重組,爆炸。就像恆星在不斷的發生核聚變一樣,地球的內部,也是在不斷的發生著類似的變化,只是星體的組成元素有些細微的區別,星體的屬性,和反應的劇烈程度也不同。所以行星可以由地殼保護,避免核心的劇烈反應直接顯現在地表。

    既然核心在不斷的發生爆炸和反應,那麼這些震動自然就會傳達到地表來,只是由於地幔和地殼的隔絕,這樣的震動和反應,我們是感受不到的。但是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地殼承受了所有的震動。

    就像那個誰做的那個有關持之以恆的那個實驗,用小錘子不斷的根據一個節奏敲打一個大鐵球,大鐵球起初根本沒有任何反應,但是敲的時間久了,大鐵球就搖擺了起來。一樣的道理,地殼在不間斷的承受這樣的振動波,地殼的結構也在不斷的被髮生改變,直到有一天,壓到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地殼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地震,火山噴發,由此而來。

    而從理論上來說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發生地震和火山噴發的機率應該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然,因為地殼不是一個完整規則的整體,在無數萬年的不斷震動,不斷改變之後,整個地殼的結構是很微妙的,有的地方很堅固,有的地方很脆弱,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地方經常發生地震,有的地方就很少發生地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財神裡比干、李詭祖和范蠡的神像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