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位期間虛心納諫,向他提出建議、批評的大臣很多,尤以諍臣魏徵為最,這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的“明君”形象。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的史實很多,其中關於皇帝不該思念長孫皇后過於唐高祖的諫言,堪稱典型案例。
長孫皇后是北周、隋朝名將長孫晟之女,不僅容貌秀美,而且性情溫順、知書明理,是個秀外慧中的奇女子,自從嫁給李世民後,夫妻二人鶼鰈情深,關係親密的不得了。長孫氏為李世民育有三子四女,在夫君登基後被冊封為皇后,統領後宮十年時間,期間屢屢勸諫唐太宗進賢任能、察納諍言,是一位無比賢明的皇后。
長孫皇后賢惠淑德、語不及私,甚至在臨終前都以國事為憂。對於前代外戚干政以致家族覆亡的往事,皇后一直引以為鑑,認為自己的家族能和皇室聯姻已是莫大恩寵,但他們並非全是才德出眾之人,然而卻能佔據高位,長此以往便容易招致災殃。所以為家族安危考慮,皇后臨終前懇請太宗切莫讓其族人擔任中樞要職,只需要讓他們以外戚身份參加朝覲便可,可惜皇帝並未完全聽從。
及大漸,與帝決,時玄齡小譴就第,後曰:“玄齡久事陛下,預奇計秘謀,非大故,願勿置也。妾家以恩澤進,無德而祿,易以取禍,無屬樞柄,以外戚奉朝請足矣...”又請帝納忠容諫,勿受讒,省遊畋作役,死無恨。見《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皇后崩逝於太極宮立政殿,年僅36歲。皇后死後葬於昭陵,太宗遵從她要求薄葬的遺願,在陵墓中不陪葬金玉等物,只設置用土木製成的人馬、器皿等物(“帝復為文刻之石,稱‘皇后節儉,遺言薄葬...今因九嵕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四·唐紀第十》)。
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後,太宗尤且對她追思不已,為了能稍緩相思之苦,便在宮裡面修建了一座高聳的樓臺(層觀),在政務閒暇之餘,便會登臨此地眺望亡妻,有時一呆就是一整天,不吃不喝、不言不語,顯得異常的悲傷、寂寥。有時候,皇帝為了分解相思之苦,還會拉著重臣陪同悼念,每每在這種場合,大臣們都會陪著皇帝流淚,好像他們真的懷念皇后一般。
某天,唐太宗將魏徵帶在身邊,並跟他一起登臨高臺,遠眺昭陵。沒想到魏徵做出一副努力遠眺,但依舊看不清的樣子,讓皇帝大為著急,便指著昭陵的方向,問他是否能看清楚。此時魏徵才慢悠悠的回覆道:“恕臣愚鈍,臣還以為陛下眺望的是獻陵(唐高祖的陵墓),原來是昭陵啊。”
太宗是何等聰明之人,立刻便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能只顧及思念亡妻而忘了先父。隨後,皇帝一邊哭泣,一邊命人拆毀高臺,不再時時眺望昭陵(“上念後不已,於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嘗引魏徵同登,使視之。徵熟視之曰:‘臣昏眊,不能見。’上指示之,徵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則臣固見之矣。’上泣,為之毀觀。”引文同上)。
古代提倡以孝為先,不提倡丈夫祭奠妻子,即使貴為帝王,也往往身不由己,所以唐太宗如此明顯的悼念亡妻,必定會遭受傳統主義者魏徵的奚落,但同時也可以看出,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的感情真摯。所以儘管拆毀了高臺,但皇帝對亡妻的思念卻一刻也未能停止。
唐太宗曾在給魏徵的一封手詔中,公然向其傾訴自己在喪偶後,是如何的心神恍惚、食不知味,還經常在半夜中醒來思念亡妻,以至於再也無法入睡(“但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見《全唐文·答魏徵手詔》)。唐太宗對亡妻思念如此之深,千餘年後依然令人感動。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駕崩併入葬昭陵,在泉下等待了十三年的長孫皇后,終於再一次與丈夫“聚首”。正所謂“生同衾、死同穴”,太宗與長孫皇后生前、身後都能相守在一起,也算是帝后界的“模範夫妻”了。
唐太宗在位期間虛心納諫,向他提出建議、批評的大臣很多,尤以諍臣魏徵為最,這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的“明君”形象。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的史實很多,其中關於皇帝不該思念長孫皇后過於唐高祖的諫言,堪稱典型案例。
長孫皇后是北周、隋朝名將長孫晟之女,不僅容貌秀美,而且性情溫順、知書明理,是個秀外慧中的奇女子,自從嫁給李世民後,夫妻二人鶼鰈情深,關係親密的不得了。長孫氏為李世民育有三子四女,在夫君登基後被冊封為皇后,統領後宮十年時間,期間屢屢勸諫唐太宗進賢任能、察納諍言,是一位無比賢明的皇后。
長孫皇后賢惠淑德、語不及私,甚至在臨終前都以國事為憂。對於前代外戚干政以致家族覆亡的往事,皇后一直引以為鑑,認為自己的家族能和皇室聯姻已是莫大恩寵,但他們並非全是才德出眾之人,然而卻能佔據高位,長此以往便容易招致災殃。所以為家族安危考慮,皇后臨終前懇請太宗切莫讓其族人擔任中樞要職,只需要讓他們以外戚身份參加朝覲便可,可惜皇帝並未完全聽從。
及大漸,與帝決,時玄齡小譴就第,後曰:“玄齡久事陛下,預奇計秘謀,非大故,願勿置也。妾家以恩澤進,無德而祿,易以取禍,無屬樞柄,以外戚奉朝請足矣...”又請帝納忠容諫,勿受讒,省遊畋作役,死無恨。見《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皇后崩逝於太極宮立政殿,年僅36歲。皇后死後葬於昭陵,太宗遵從她要求薄葬的遺願,在陵墓中不陪葬金玉等物,只設置用土木製成的人馬、器皿等物(“帝復為文刻之石,稱‘皇后節儉,遺言薄葬...今因九嵕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四·唐紀第十》)。
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後,太宗尤且對她追思不已,為了能稍緩相思之苦,便在宮裡面修建了一座高聳的樓臺(層觀),在政務閒暇之餘,便會登臨此地眺望亡妻,有時一呆就是一整天,不吃不喝、不言不語,顯得異常的悲傷、寂寥。有時候,皇帝為了分解相思之苦,還會拉著重臣陪同悼念,每每在這種場合,大臣們都會陪著皇帝流淚,好像他們真的懷念皇后一般。
某天,唐太宗將魏徵帶在身邊,並跟他一起登臨高臺,遠眺昭陵。沒想到魏徵做出一副努力遠眺,但依舊看不清的樣子,讓皇帝大為著急,便指著昭陵的方向,問他是否能看清楚。此時魏徵才慢悠悠的回覆道:“恕臣愚鈍,臣還以為陛下眺望的是獻陵(唐高祖的陵墓),原來是昭陵啊。”
太宗是何等聰明之人,立刻便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能只顧及思念亡妻而忘了先父。隨後,皇帝一邊哭泣,一邊命人拆毀高臺,不再時時眺望昭陵(“上念後不已,於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嘗引魏徵同登,使視之。徵熟視之曰:‘臣昏眊,不能見。’上指示之,徵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則臣固見之矣。’上泣,為之毀觀。”引文同上)。
古代提倡以孝為先,不提倡丈夫祭奠妻子,即使貴為帝王,也往往身不由己,所以唐太宗如此明顯的悼念亡妻,必定會遭受傳統主義者魏徵的奚落,但同時也可以看出,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的感情真摯。所以儘管拆毀了高臺,但皇帝對亡妻的思念卻一刻也未能停止。
唐太宗曾在給魏徵的一封手詔中,公然向其傾訴自己在喪偶後,是如何的心神恍惚、食不知味,還經常在半夜中醒來思念亡妻,以至於再也無法入睡(“但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見《全唐文·答魏徵手詔》)。唐太宗對亡妻思念如此之深,千餘年後依然令人感動。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駕崩併入葬昭陵,在泉下等待了十三年的長孫皇后,終於再一次與丈夫“聚首”。正所謂“生同衾、死同穴”,太宗與長孫皇后生前、身後都能相守在一起,也算是帝后界的“模範夫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