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的防禦體系大致分為四部分:
山海關城
對於山海關本體的防禦特點,用一個詞來形容最貼切不過——以點制面。原因有二:
其一、山海關扼守遼西走廊最西端,也就控制了中原地區與遼東地區的最快捷交通路線,無論是和平時的入貢交易,還是戰時的軍隊、物資運輸,都可以控制在明軍的掌握之中,這是山海關一點所發揮出的扼制作用。
其二、明軍佔據山海關,在控制住遼西走廊的同時,還可以在關內實現對京師快速的回防,防止後金軍繞道入侵中原;同時可以透過遼西走廊實現對遼東地區的迅速打擊,而後金軍接應通路相對較遠。
進可攻,退可守。是山海關對於明朝最大的軍事價值。山海關以山為屏,佔據軍事防禦中的制高點;以水為壕,充分利用水系形成阻隔。關城扼守咽喉地帶,可謂“因地形,用險制塞”,所謂:
“譬人之身,京師則腹心也,薊鎮則肩背也,遼陽則臂指也,山海關則節竅窾卻之最緊要者也。”
長城為險
山海關城修築於長城西側,關城東城牆即為長城主體。隆慶三年,山海關改設參將,成為一路,最初的山海關防區才初步形成,即山海路的防禦區域。這一防禦區域是以山海關城為防禦核心,以長城主線為依託,以山海關所轄關口為節點,輔以長城沿線的敵臺和烽燧,形成與敵軍進犯方向垂直的戰線。
另外,長城邊牆雖然人工設險,但也存在戰線過長的問題。而山海關的存在在總體佈防的基礎之上起到重點突出的作用。據《山海關志》記載,山海關下轄諸多關口。其中南海口關、南水關、山海關、北水關和旱門關均位於平原及丘陵地區,為人工設險,而角山關、三道關、寺兒峪關等均處於角山之中,可據天險。
關寧錦防線
按理說,有了山海關城以及長城作為防禦體系,明朝的東北部應該是固若金湯的,但是歷史的發展是動態的,就軍事設施而言,沒有一勞永逸的說法。
明末,遼東局勢不斷惡化,後金不斷蠶食遼東疆土,遼陽、瀋陽等重要城堡相繼失守。山海關作為明朝東部的大門,一旦被攻破,後金軍隊可直搗北京。在這種緊迫局面下,山海關防區進一步擴大,山海關向東與遼東鎮進行聯防,所構築的防線就是著名的“關寧錦防線”。
關寧錦防線以錦州為先鋒,寧遠為中堅,山海關為後盾,初建於天啟二年。它以寧遠為分界點分為南北兩端。自山海關至寧遠的南段又稱關寧防線,主要為原遼東鎮南路堡寨,除山海關城外,尚有中前所城、前屯城、沙河中右所城、中後所城等重要的軍事城堡。
有了這條防線,山海關就有了一定的保護,這種縱向深入的防線,很好地藉助遼東地區多山脈的特點,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防禦圈,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對這條防線恨之入骨,以至於多次要繞道行軍至長城中段,從太原入侵明朝,大大增加了後金進軍的軍事成本。
陸海防禦
上面提到的三點均是陸地上的軍事設施,大家知道長城的盡頭在哪裡嗎?沒錯!就是在海里!而山海關是長城最東邊的軍事重鎮,海面防禦就顯得尤為重要。
山海關防區南瀕渤海,萬里長城自山海關老龍頭入海,山海關既是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是明朝海防的重要關口,這在長城防禦體系中是獨一無二的。
可千萬別小看了這個海面防禦,有許多陸地上辦不成事情,它卻可以做到。例如,山海關透過海防控制了海上交通,實現對關寧錦一線人力與物力的運輸,可以作為後勤保障。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在古代那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遼東戰場環境其實是非常惡劣的,在遼東對戰,拼的就是後勤。
為何後金屢次進攻山海關都不得?很大原因就是後勤無法及時跟進;而反觀明朝,物資通道相對順暢,全因海陸通道的開放。
總結來看,山海關防區其實是一個聯動的整體,並不僅僅只有山海關和長城,
山海關的防禦體系大致分為四部分:
山海關城
對於山海關本體的防禦特點,用一個詞來形容最貼切不過——以點制面。原因有二:
其一、山海關扼守遼西走廊最西端,也就控制了中原地區與遼東地區的最快捷交通路線,無論是和平時的入貢交易,還是戰時的軍隊、物資運輸,都可以控制在明軍的掌握之中,這是山海關一點所發揮出的扼制作用。
其二、明軍佔據山海關,在控制住遼西走廊的同時,還可以在關內實現對京師快速的回防,防止後金軍繞道入侵中原;同時可以透過遼西走廊實現對遼東地區的迅速打擊,而後金軍接應通路相對較遠。
進可攻,退可守。是山海關對於明朝最大的軍事價值。山海關以山為屏,佔據軍事防禦中的制高點;以水為壕,充分利用水系形成阻隔。關城扼守咽喉地帶,可謂“因地形,用險制塞”,所謂:
“譬人之身,京師則腹心也,薊鎮則肩背也,遼陽則臂指也,山海關則節竅窾卻之最緊要者也。”
長城為險
山海關城修築於長城西側,關城東城牆即為長城主體。隆慶三年,山海關改設參將,成為一路,最初的山海關防區才初步形成,即山海路的防禦區域。這一防禦區域是以山海關城為防禦核心,以長城主線為依託,以山海關所轄關口為節點,輔以長城沿線的敵臺和烽燧,形成與敵軍進犯方向垂直的戰線。
另外,長城邊牆雖然人工設險,但也存在戰線過長的問題。而山海關的存在在總體佈防的基礎之上起到重點突出的作用。據《山海關志》記載,山海關下轄諸多關口。其中南海口關、南水關、山海關、北水關和旱門關均位於平原及丘陵地區,為人工設險,而角山關、三道關、寺兒峪關等均處於角山之中,可據天險。
關寧錦防線
按理說,有了山海關城以及長城作為防禦體系,明朝的東北部應該是固若金湯的,但是歷史的發展是動態的,就軍事設施而言,沒有一勞永逸的說法。
明末,遼東局勢不斷惡化,後金不斷蠶食遼東疆土,遼陽、瀋陽等重要城堡相繼失守。山海關作為明朝東部的大門,一旦被攻破,後金軍隊可直搗北京。在這種緊迫局面下,山海關防區進一步擴大,山海關向東與遼東鎮進行聯防,所構築的防線就是著名的“關寧錦防線”。
關寧錦防線以錦州為先鋒,寧遠為中堅,山海關為後盾,初建於天啟二年。它以寧遠為分界點分為南北兩端。自山海關至寧遠的南段又稱關寧防線,主要為原遼東鎮南路堡寨,除山海關城外,尚有中前所城、前屯城、沙河中右所城、中後所城等重要的軍事城堡。
有了這條防線,山海關就有了一定的保護,這種縱向深入的防線,很好地藉助遼東地區多山脈的特點,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防禦圈,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對這條防線恨之入骨,以至於多次要繞道行軍至長城中段,從太原入侵明朝,大大增加了後金進軍的軍事成本。
陸海防禦
上面提到的三點均是陸地上的軍事設施,大家知道長城的盡頭在哪裡嗎?沒錯!就是在海里!而山海關是長城最東邊的軍事重鎮,海面防禦就顯得尤為重要。
山海關防區南瀕渤海,萬里長城自山海關老龍頭入海,山海關既是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是明朝海防的重要關口,這在長城防禦體系中是獨一無二的。
可千萬別小看了這個海面防禦,有許多陸地上辦不成事情,它卻可以做到。例如,山海關透過海防控制了海上交通,實現對關寧錦一線人力與物力的運輸,可以作為後勤保障。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在古代那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遼東戰場環境其實是非常惡劣的,在遼東對戰,拼的就是後勤。
為何後金屢次進攻山海關都不得?很大原因就是後勤無法及時跟進;而反觀明朝,物資通道相對順暢,全因海陸通道的開放。
總結來看,山海關防區其實是一個聯動的整體,並不僅僅只有山海關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