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05731420457

    深沉雄大之美

    漢代畫像石不僅反映了當時體育娛樂活動的歷史場面,而且也展示了漢代繪畫藝術的風格和水平,為魏晉時期的美術創作起到了一定的借鑑作用。漢代畫像石總的印象是渾厚、質樸,對於漢畫風格,魯迅先生曾評價道:“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因此,藝術性極高,無論從畫面構圖到區域性內容的表現,都已經屬於非常成熟的體育美術創作。

    (一)構圖飽滿、簡繁結合

    漢代畫像石的構圖,已經不僅僅是對個別人、事物的孤立的描繪,而集多人、多物等於一個畫圖之中的藝術表現,例如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啟母闕石刻畫《蹴鞠圖》,東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為紀念夏啟的母親,在登封縣嵩山建啟母、少室二闕,闕上石刻也有蹴鞠內容。圖中是高髻女子,長衣束腰,揮舞長袖,舉足蹴鞠,姿態優美。此圖和河南省南陽縣出土的《舞樂百戲》中女子蹴鞠表演的動態一樣,都是表現人體運動姿態的優美。人物各有各的動態,而這動作與姿態又非常生動地表現出彼此之間的關聯。這些內容的表現起初是為了適應當時牆壁裝飾的要求而出現的,最初出現在活人的宮室,以後移至死人的墓穴。構圖主要表現在整個畫面非常充實飽滿,畫面中的任何一行格也要佈滿。這種富於變化的畫面內容,可以均衡畫面的作用,現時還可以體現出一種飽滿充實的意境。漢畫像石的構圖形式是多樣化的,繁簡兼備,富於變化。

    (二)誇張變形與力量的統一

    畫像石總體感覺是以不同形狀的塊面佈滿畫面,不同的塊面在表現過程中顯示出漢代特有的藝術感覺——張力之美,不同形狀的塊面不是簡單、單調的組合,而是富有藝術生命力地出現在畫像石中,顯示出特有的古樸與氣韻,體現出漢代社會的精神和麵貌,充滿活力,在整個畫面中沒有那種迫塞和死板單調的感覺,恰恰相反,在視覺中充滿巨大的張力之美,顯示出漢代特有的那種視覺審美感一一氣韻渾厚,充滿張力。所以李澤厚先生在《美學三書·氣勢與古拙》中談到:“人對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滿目的物件,表現在具體、圖景和意境上,則是力量、運動和速度,它們構成漢代藝術的氣勢與古拙的基本美學風貌。”

    漢代畫像石中物像的表現多采用誇張變形的手法,誇張是為了更好地表現主題,而變形則是誇張的前提。因此,在誇張時,首先表現在比例上,如四川新津畫像石《六博》人物形象採用拉長的表現手法,雖然兩個人都是蹲在棋盤兩側,但一人手舞之狀大呼,而另一人則雙手有請狀之態,一動一靜,十分生動。李澤厚先生在《美學三書·氣勢與古拙》一文談到:“漢代藝術形象……突出的是高度誇張的形體姿態,是手舞足蹈的大動作,是異常單純簡潔的整體形象。這是一種粗線條粗輪廓的圖景形象,然而,整個漢代藝術生命也就在這裡。”李澤厚先生非常深刻地道出畫像石的誇張藝術,作為體育運動,它是空間的運動,尤其如此。

    (三)拙中寓巧、線面結合

    畫像石給人總體印象是以塊面為主,但為了使畫面更加生動,富於變化,將線與面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豐富的藝術變化效果。漢代畫像石為了打破塊面這一單一的構圖形式,使它有虛有實,使它疏通,特別注意線條。“由於把形體化成為飛動的線條,著重於線條的流動……這從漢代石刻畫和敦煌壁畫(飛天)可以看得很清楚。”(宗白華《中國古代的繪畫美學思想》)宗白華先生從繪畫美學的角度剖析了畫像的藝術,而黃賓虹先生在《古畫微》中談到:“今觀石刻筆意,類多粗拙,猶與書法相同,其為寫意畫之鼻祖耶?”從繪畫線條的內在美考量畫像石的線條藝術。畫像石以面為主,以線條為輔,在運用過程中使畫面更加生動,富有變化。

    漢代的畫像石藝術,如體育運動,它是力量和速度的象徵。其藝術性如同漢隸一樣,雄渾、厚重,拙中寓巧,這其中很關鍵的因素是將線條巧妙地運用到塊面中,使塊面得以富於變化。這不但沒有削弱視覺效果,反而加強了畫面氣勢的作用,可見,除了拙的一面,由於線條在具體物象的運用,具有拙中寓巧的一面。使得畫面更富有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人群的非醫療綜合健康調理之運動與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