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涯辦公

    行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華生(J.B.Watson)則根本否認意識而只研究行為,因為行為是可以測量記錄的。他在1913年發表的《行為主義者眼光中的心理學》一文中創立了“行為主義”理論。行為學派對醫學心理學的早期形成過程有過重大影響。巴甫洛夫利用經過條件反射訓練的動物分辨圓形與橢圓形圖形,當圓形燈亮時,給予強化,使唾液大量分泌,當橢圓形燈亮時,不予強化,而使唾液分泌停止。斯金納也認為一些精神疾病和病態行為都是透過操作性條件作用獲得的。

      心理學的研究物件究竟是意識(包括心理過程)還是行為?從洛克、貝特萊到馮特、鐵欽納都認為主要是研究意識。但也有人認為象意識、心理這種主觀的體驗,只能自己內省而不能為他人觀察,很難予以客觀定量。而研究行為,從行為的表現上看意識或心理過程,所獲得的資料較為可靠。德國的雅克.洛布的動物行為研究,桑戴克的動物智慧研究,俄國謝切諾夫、別赫切列夫和巴甫洛夫的反射學說的研究都可作為代表。

    華生受巴甫洛夫學說

      華生受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啟發,認為心理學是自然科學,因而只能應用客觀觀察法以外觀察,目標是預見並控制人的行為。華生所謂心理學的客觀方法,就是隻研究刺激(S)與反應(R),因為這是容易觀察到的。至於主觀體驗、意識、甚至腦的活動都不能作為科學研究的物件,只有行為的研究才是心理學。這樣華生的行為主義就成為刺激與反應的心理學,不承認意識,當然也否定感覺、知覺和思想。只承認人有言語能力,而言語不過是簡便可替代的軀體性動作而已。華生把感覺當作辨別來處理,而巴甫洛夫藉助條件反射恰恰能把任何感覺當作辨別來測量,辨別不過是觀察感覺事實的操作。起先,華生完全排除內省的方法,後來承認言語報告作為可觀察的一種行為。在本世紀二十~三十年代行為主義在美國盛行一時。

    巴甫洛夫學說

      當動物建立了這兩種反應後,就進入愈來愈精細的辨別,即兩者半徑的比例愈來愈接近,橢圓形逐漸變成圓形。當橢圓半徑相當9:8時,動物不僅不能分辨圓形與橢圓形,而且以前形式的分化條件反應也喪失了,同時發生劇烈的長時間的運動性興奮,在實驗臺上掙扎,撕掉身上的器具,咬嚼膠皮管,吠叫哀鳴,見人見物呈恐怖狀,行為一反過去常態,稱之為“實驗性神經症”。後來巴甫洛夫發現:不同神型別的狗對完全相同的困難作業而導致“神經破裂”時,會產生相反的行為反應:一條狗偏向抑制,一條狗偏向興奮。也就是存在兩種型別的實驗性神經症。

    實驗證實

      華生受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和桑戴克的“嘗試錯誤”學習理論的啟發,也作過不少實驗。例如一幼兒,每當他伸手玩弄他所喜愛的白鼠時,實驗者就在他背後猛擊鐵棍,發出強噪音,使之驚嚇。這樣結合數次後,每當白鼠一出現,幼兒就會驚嚇哭鬧,之後甚至一接近白色有毛的動物也就得恐懼。這使華生認為:人的一些病態體徵是學習得來的。

      被認為是行為主義學派最有貢獻的斯金納(B.F.Skinner)設計了一個動物實驗裝置稱斯金納箱。箱內有一條輸送食物的槓桿,當一隻餓鼠在箱內自由探索時,偶爾按壓槓桿後就能得到食物。根據壓桿次數的記錄得知老鼠吃的行為和學會壓桿操作來得到食物的速度。斯金納發現了與巴甫洛夫不同的條件反射。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只對一個已知的特定刺激作出反應,稱應答反應;而斯金納所發現的是在沒有看到外界刺激的情境下的反應,稱操作反應。動物透過自己的操作行為反應,形成了操作性的條件反射或稱操作性條件作用(Operative conditioning)。斯金納觀察了刺激(S)與反應(R)之間的共同變化,創立了R=f(S)的函式關係。他把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絡稱為反射。但其間卻沒有生理的連續性,只能把它看作是兩者之間的相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心話大冒險最噁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