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片的膠片結構包括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單層的或多層的感光乳劑,以及片基。乳劑附著在片基上,再把膠片塞到暗盒裡,就成了膠捲的樣子。
黑白負片的感光乳劑是單層的,由懸浮在明膠中對光敏感的微粒組成的,這些微粒就是顆粒狀的鹵化銀。這些原始狀態的鹵化銀微粒經光線照射以後發生化學變化並與鄰近也受到光線照射的微粒聚集起來形成細小的晶體。這種鹵化銀微粒聚集起來的晶體仍然是及其細小的。拍攝景象的時候,光線照射得越多的地方,底片上就有越多的微粒聚集在一起,光線照射的越少的地方,底片上發生變化的鹵化銀微粒就越少。一張經過曝光的底片就產生了肉眼看不見的影像——潛影。潛影是儲存在鹵化銀晶體中的看不見又能顯現出來的影像。潛影經過顯影液顯影,使已經感光反應的鹵化銀晶體轉化為黑色的金屬銀,未感光的鹵化銀顆粒則不發生反應。到此,為了阻止鹵化銀晶體繼續與顯影液反應,膠片會在停顯液中終止化學反應,再經過定影,使原來未感光的鹵化銀顆粒感光分解,此時膠片上的影像已經固定,可以取出來進一步水洗而清洗掉不需要的鹵化銀。經過曝光、顯影、定影、水洗的步驟之後,底片上得到的影像是與實際影像明暗相反的,稱作負像。負像經過掃描,反轉以後就得到了與實際景象相同的正像。傳統手法是在暗室裡透過印相機或放大機放印在相紙上得到正像。
黑白負片顯像過程:拍攝→顯影(已曝光鹵化銀轉化成銀粒)→停顯(終止上一步反應)→定影(去掉未曝光鹵化銀)→水洗晾乾
彩色負片感光乳劑中不是單層的乳劑,而是感藍層、感綠層、感紅層三層乳劑,每層乳劑中都含有鹵化銀微粒和成色劑,其中感綠層的成色劑是品紅染料,感藍層的成色劑是黃色染料,感紅層的成色劑是青色染料。至於為什麼用到紅綠藍三層乳劑,這是色光三原色和顏料三原色理論決定的。色光三原色的結論是,光線最終只能被分解成紅綠藍三種,任意顏色的光線都是由紅綠藍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紅綠藍光的互補色是黃、品紅和青,這三種被稱為顏料三原色。(詳細的理論比較複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詳細瞭解色光三原色和顏料三原色)。
彩色負片接受光線照射時,三層乳劑各自接收到了需要的顏色的光波,例如品紅色(品紅=紅+藍,色光三原色)植物的光線反射在膠片上時激活了感藍層(黃染料)的鹵化銀微粒和感紅層(青染料)的鹵化銀微粒,而感綠層(品紅染料)是不被啟用的,需要注意的是成色劑(染料)是不發生化學變化的。同樣,拍攝完的膠片上的潛影,在經過顯影以後,各層感光乳劑中的鹵化銀微粒會變成黑色的金屬銀顆粒,同時每一層感光乳劑中的成色劑又精確地按照比例轉變成髮色的染料。染料的產生與黑色銀的產生是相關聯的,每一層感光乳劑某一位置金屬銀微粒密集,同一位置的髮色染料就會密集起來,反之亦然。顯影結束後的膠片經過漂白的工序,將已經顯影的金屬銀去掉,然後水洗,洗掉多餘的藥液,其次是和黑白負片一樣的步驟定影,在這一步驟中去掉沒有曝光的鹵化銀微粒,至此所有的感光材料都被清除,只剩下髮色劑,最後經過水洗,穩定劑穩定,晾乾,底片上的顏色就穩定下來了。
繼續上面的例子,拍攝品紅色植物以後,感藍層和感紅層染料混合得到了綠色,而彩色負片的顏色和實際景象的顏色是互補的,在印相時,透過底片的綠光照射在相紙上形成的是綠色的互補色,品紅色。這樣,原先品紅色的植物就被相紙還原出來了。遺憾的是現在彩色印相紙已經不再生產,彩色負片的印相過程已經被掃描器和電腦取代,不過原理是相同的,底片經過掃描以後,在軟體中反相處理就達到了與底片上的顏色成互補色的真實影像。
彩色負片顯像過程:拍攝→顯影(已曝光鹵化銀轉化成銀粒,同時髮色劑顯色)→漂白(去除上一步的銀粒)→水洗(洗去上一步藥液)→定影(去掉未曝光鹵化銀)→水洗(洗去上一步藥液)→穩定(使染料持久保持)→晾乾
負片的膠片結構包括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單層的或多層的感光乳劑,以及片基。乳劑附著在片基上,再把膠片塞到暗盒裡,就成了膠捲的樣子。
黑白負片的感光乳劑是單層的,由懸浮在明膠中對光敏感的微粒組成的,這些微粒就是顆粒狀的鹵化銀。這些原始狀態的鹵化銀微粒經光線照射以後發生化學變化並與鄰近也受到光線照射的微粒聚集起來形成細小的晶體。這種鹵化銀微粒聚集起來的晶體仍然是及其細小的。拍攝景象的時候,光線照射得越多的地方,底片上就有越多的微粒聚集在一起,光線照射的越少的地方,底片上發生變化的鹵化銀微粒就越少。一張經過曝光的底片就產生了肉眼看不見的影像——潛影。潛影是儲存在鹵化銀晶體中的看不見又能顯現出來的影像。潛影經過顯影液顯影,使已經感光反應的鹵化銀晶體轉化為黑色的金屬銀,未感光的鹵化銀顆粒則不發生反應。到此,為了阻止鹵化銀晶體繼續與顯影液反應,膠片會在停顯液中終止化學反應,再經過定影,使原來未感光的鹵化銀顆粒感光分解,此時膠片上的影像已經固定,可以取出來進一步水洗而清洗掉不需要的鹵化銀。經過曝光、顯影、定影、水洗的步驟之後,底片上得到的影像是與實際影像明暗相反的,稱作負像。負像經過掃描,反轉以後就得到了與實際景象相同的正像。傳統手法是在暗室裡透過印相機或放大機放印在相紙上得到正像。
黑白負片顯像過程:拍攝→顯影(已曝光鹵化銀轉化成銀粒)→停顯(終止上一步反應)→定影(去掉未曝光鹵化銀)→水洗晾乾
彩色負片感光乳劑中不是單層的乳劑,而是感藍層、感綠層、感紅層三層乳劑,每層乳劑中都含有鹵化銀微粒和成色劑,其中感綠層的成色劑是品紅染料,感藍層的成色劑是黃色染料,感紅層的成色劑是青色染料。至於為什麼用到紅綠藍三層乳劑,這是色光三原色和顏料三原色理論決定的。色光三原色的結論是,光線最終只能被分解成紅綠藍三種,任意顏色的光線都是由紅綠藍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紅綠藍光的互補色是黃、品紅和青,這三種被稱為顏料三原色。(詳細的理論比較複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詳細瞭解色光三原色和顏料三原色)。
彩色負片接受光線照射時,三層乳劑各自接收到了需要的顏色的光波,例如品紅色(品紅=紅+藍,色光三原色)植物的光線反射在膠片上時激活了感藍層(黃染料)的鹵化銀微粒和感紅層(青染料)的鹵化銀微粒,而感綠層(品紅染料)是不被啟用的,需要注意的是成色劑(染料)是不發生化學變化的。同樣,拍攝完的膠片上的潛影,在經過顯影以後,各層感光乳劑中的鹵化銀微粒會變成黑色的金屬銀顆粒,同時每一層感光乳劑中的成色劑又精確地按照比例轉變成髮色的染料。染料的產生與黑色銀的產生是相關聯的,每一層感光乳劑某一位置金屬銀微粒密集,同一位置的髮色染料就會密集起來,反之亦然。顯影結束後的膠片經過漂白的工序,將已經顯影的金屬銀去掉,然後水洗,洗掉多餘的藥液,其次是和黑白負片一樣的步驟定影,在這一步驟中去掉沒有曝光的鹵化銀微粒,至此所有的感光材料都被清除,只剩下髮色劑,最後經過水洗,穩定劑穩定,晾乾,底片上的顏色就穩定下來了。
繼續上面的例子,拍攝品紅色植物以後,感藍層和感紅層染料混合得到了綠色,而彩色負片的顏色和實際景象的顏色是互補的,在印相時,透過底片的綠光照射在相紙上形成的是綠色的互補色,品紅色。這樣,原先品紅色的植物就被相紙還原出來了。遺憾的是現在彩色印相紙已經不再生產,彩色負片的印相過程已經被掃描器和電腦取代,不過原理是相同的,底片經過掃描以後,在軟體中反相處理就達到了與底片上的顏色成互補色的真實影像。
彩色負片顯像過程:拍攝→顯影(已曝光鹵化銀轉化成銀粒,同時髮色劑顯色)→漂白(去除上一步的銀粒)→水洗(洗去上一步藥液)→定影(去掉未曝光鹵化銀)→水洗(洗去上一步藥液)→穩定(使染料持久保持)→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