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洪在徐州東南二里。懸流湍急,亂石激濤,最為壯觀,今已不存。詩作於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作者時任徐州知州。詩的前半寫舟行洪中 的驚險,後半縱談人生的哲理。
前半一大段開頭四句寫長洪為亂石所阻激,陡起猛落,急湍跳蕩。舟行其間,就像投擲梭子一樣,就連經常駕船的熟練水手,也不免大聲叫喚,甚至水邊的野鴨,也都驚飛起來。一線急流,和亂石互相磋磨,發出撞擊的聲響。次四句連用妙喻,形容這水波有如狡兔的疾走,鷹隼的猛落,如駿馬奔下千丈的險坡,這輕舟如斷絃離柱,如飛箭脫手,如飛電之過隙,如荷葉上跳躍的水珠,光怪離奇,勢難控制。前兩句狀水波的猛勢,後兩句寫船在波濤上動盪的情景,真是有聲有勢,渲染入神。接著以“四山眩轉”等四句寫船上乘客此時的感受:人們處於輕舟之中,彷彿四面的山峰都在旋轉;急風掠過耳邊,使人心動神馳。所見的是流沫飛逝,百漩千渦。在這奇險當中,雖說精神為之一快,卻料想不到憑著秋水之漲,水伯竟然有如此的威力。“嶮中”兩句,總結形容水勢的前文,轉而開展縱談哲理的後半,是承上啟下之筆。
後半一大段,專談哲理。“我生”以下六句,是由序文中所說人生會晤無常所引起的感慨。首兩句是說:人生在世,生命是隨著時光的推移而流逝的,好比逝水一樣,在不捨晝夜地澌流著。但人的意念,卻可以任意馳騁,能不為空間時間所限制,一轉念的瞬息之間,就可以逾過遼遠的新羅。“一念逾新羅”是化用佛家語:“新羅在海外,一念已逾。”(見《傳燈錄》卷二三),又發揮了莊子“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的思想(《莊子·在宥》)。表明生命雖然會像陶淵明所說的那樣:“聊乘化以歸盡”(《歸去來辭》),任聽自然去支配;意志倒是可以由人們自己掌握,不為造物所主宰。“紛紛爭奪”兩句,感嘆人們在世間,不少人只知道攘權奪利,好似處在醉夢裡一般。然而世事滄桑,變化極快,誰能相信洛陽宮門前的銅駝,竟會埋沒在荊棘裡面呢?這種世變的反覆,看起來比洪水的奔流還要快些,可誰又能理解呢?後兩句“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是說覺悟過來,俯 仰之間,便像已經越過了千種劫波,就是說失去了許多光陰。千劫,意即長時;“劫”是梵文佛家語“劫波”的省稱。再回頭看看流水,則依然盤曲如故。就以百步洪而言,也還是安閒自得呢!以上六句是作者對生命、意念和世事的看法,雜糅了佛家道家的思想。
“君看”以下四句:是就行舟洪中的人說的。先說,古人在這百步洪裡,也留下了不少遺蹟,但是其人早已不復存在,只有岸邊的蒼石上,還留有蜂窠一般的篙眼。再說,但如能此心無所住著,自己的思想能夠曠達,即便自然界執行得再快,也與我無妨。“住”,即住著,是佛家語,“僵化”的意思。《金剛經》裡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話,詩中採用了這種說法,以示人要自求解脫,不被外物所拘牽。結尾兩句:“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師所呵。”總束前文,悠然而止,表明關於人生的哲理,前面已經說了個梗概,至此,各人都該離船上馬轉向歸途了;再多說多辯,參寥禪師是會對人們呵責的呢!詩的這一大段,總起來講,是解說人生有限,宇宙無窮,人應超脫曠達,不為外物所奴役的道理。詩的結尾,非常幽默,足以顯示詩人筆之所至、無所不適的超邁風格。
綜觀全詩,前半寫景,有灘陡渦旋,一波三折之勢;後半談哲理,極飄逸超脫、不為物囿之妙。東坡詩風格上的一大特色是比喻的豐富、新鮮和貼切,在這首詩中寫洪波湍急,在四句中連用七種比喻,各極其態,各逞其妍,筆墨淋漓恣肆,蔚為壯觀,千古罕見。談哲理部分,參入佛家思想,運以莊子文筆,啟示人們應掌握自家的意念,力求超越時空的侷限,以開脫胸襟求得自由。雖不免混雜一些佛、道的消極因素,但從述真、樂觀,不受環境支配這些方面來說,又具有積極的一面。此詩的藝術性,確實是高超的。所謂行氣如虹,行神如空,“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百步洪在徐州東南二里。懸流湍急,亂石激濤,最為壯觀,今已不存。詩作於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作者時任徐州知州。詩的前半寫舟行洪中 的驚險,後半縱談人生的哲理。
前半一大段開頭四句寫長洪為亂石所阻激,陡起猛落,急湍跳蕩。舟行其間,就像投擲梭子一樣,就連經常駕船的熟練水手,也不免大聲叫喚,甚至水邊的野鴨,也都驚飛起來。一線急流,和亂石互相磋磨,發出撞擊的聲響。次四句連用妙喻,形容這水波有如狡兔的疾走,鷹隼的猛落,如駿馬奔下千丈的險坡,這輕舟如斷絃離柱,如飛箭脫手,如飛電之過隙,如荷葉上跳躍的水珠,光怪離奇,勢難控制。前兩句狀水波的猛勢,後兩句寫船在波濤上動盪的情景,真是有聲有勢,渲染入神。接著以“四山眩轉”等四句寫船上乘客此時的感受:人們處於輕舟之中,彷彿四面的山峰都在旋轉;急風掠過耳邊,使人心動神馳。所見的是流沫飛逝,百漩千渦。在這奇險當中,雖說精神為之一快,卻料想不到憑著秋水之漲,水伯竟然有如此的威力。“嶮中”兩句,總結形容水勢的前文,轉而開展縱談哲理的後半,是承上啟下之筆。
後半一大段,專談哲理。“我生”以下六句,是由序文中所說人生會晤無常所引起的感慨。首兩句是說:人生在世,生命是隨著時光的推移而流逝的,好比逝水一樣,在不捨晝夜地澌流著。但人的意念,卻可以任意馳騁,能不為空間時間所限制,一轉念的瞬息之間,就可以逾過遼遠的新羅。“一念逾新羅”是化用佛家語:“新羅在海外,一念已逾。”(見《傳燈錄》卷二三),又發揮了莊子“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的思想(《莊子·在宥》)。表明生命雖然會像陶淵明所說的那樣:“聊乘化以歸盡”(《歸去來辭》),任聽自然去支配;意志倒是可以由人們自己掌握,不為造物所主宰。“紛紛爭奪”兩句,感嘆人們在世間,不少人只知道攘權奪利,好似處在醉夢裡一般。然而世事滄桑,變化極快,誰能相信洛陽宮門前的銅駝,竟會埋沒在荊棘裡面呢?這種世變的反覆,看起來比洪水的奔流還要快些,可誰又能理解呢?後兩句“覺來俯仰失千劫,回視此水殊委蛇”,是說覺悟過來,俯 仰之間,便像已經越過了千種劫波,就是說失去了許多光陰。千劫,意即長時;“劫”是梵文佛家語“劫波”的省稱。再回頭看看流水,則依然盤曲如故。就以百步洪而言,也還是安閒自得呢!以上六句是作者對生命、意念和世事的看法,雜糅了佛家道家的思想。
“君看”以下四句:是就行舟洪中的人說的。先說,古人在這百步洪裡,也留下了不少遺蹟,但是其人早已不復存在,只有岸邊的蒼石上,還留有蜂窠一般的篙眼。再說,但如能此心無所住著,自己的思想能夠曠達,即便自然界執行得再快,也與我無妨。“住”,即住著,是佛家語,“僵化”的意思。《金剛經》裡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話,詩中採用了這種說法,以示人要自求解脫,不被外物所拘牽。結尾兩句:“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師所呵。”總束前文,悠然而止,表明關於人生的哲理,前面已經說了個梗概,至此,各人都該離船上馬轉向歸途了;再多說多辯,參寥禪師是會對人們呵責的呢!詩的這一大段,總起來講,是解說人生有限,宇宙無窮,人應超脫曠達,不為外物所奴役的道理。詩的結尾,非常幽默,足以顯示詩人筆之所至、無所不適的超邁風格。
綜觀全詩,前半寫景,有灘陡渦旋,一波三折之勢;後半談哲理,極飄逸超脫、不為物囿之妙。東坡詩風格上的一大特色是比喻的豐富、新鮮和貼切,在這首詩中寫洪波湍急,在四句中連用七種比喻,各極其態,各逞其妍,筆墨淋漓恣肆,蔚為壯觀,千古罕見。談哲理部分,參入佛家思想,運以莊子文筆,啟示人們應掌握自家的意念,力求超越時空的侷限,以開脫胸襟求得自由。雖不免混雜一些佛、道的消極因素,但從述真、樂觀,不受環境支配這些方面來說,又具有積極的一面。此詩的藝術性,確實是高超的。所謂行氣如虹,行神如空,“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