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麒麟寒

    你笨還是 古人笨啊 為啥鬧饑荒 大旱 顆粒無收 才鬧饑荒 都大旱了 河裡哪裡來的水

  • 2 # 土工幹453

    引言:中國有一首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被流傳至今,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是來源於杜甫行走在戰亂沿途所見,他以強烈對比反應這一震驚的社會現象,在那朱門裡,富人載歌載舞、酒肉飄香,而這大路上,凍死餓死的窮人不計其數,無人理會。朱門內外相隔不過幾步路,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對老百姓來說,糧食就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當自然災害來臨,災民賴以生存的糧食沒有了,就只能找些可食用的東西,所以就有人去挖草根,吃樹皮。可是河裡有魚有蝦,為什麼這些災民情願吃草根樹皮,也不願去河裡抓魚吃呢?

    封建時期是以農作為主,人們都過著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大多數時候,農民只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就可以換來一家的溫飽,比起上古時期的以打獵為生的人來說,能吃的食物相對減少,但是封建時期的食物和生活物資相對穩定。不過農民都是靠土地提供溫飽,自然災害的來臨就會打破這種穩定。

    土地給農民帶來了穩定的生活,卻也要面臨乾旱、洪澇、蝗災等自然災害,生產力落後的古代,農民一旦遭遇了自然災害,就會出現土地損毀,糧食無收,更何況古時的苛捐雜稅繁重,農民們自己都無糧可吃,還怎麼承擔稅收,不得已只有遠走他鄉,找尋糧草更充足的地方。

    古代幾乎所有的災荒都來源於北方,為什麼自然災害大多發生在北方?因為北方河流比較少,旱災來臨,地面龜裂,河流乾涸,農田無法灌溉,糧食產量下降,生計難以維持,長時間的持續乾旱,使得重災區顆粒無收,災民不得已只能以草根樹皮為食。當洪澇、蝗蟲災害來臨時,可能草根樹皮都很難找到。

    這時可能就會說可以找小溪河流抓魚吃,首先魚沒那麼好捕,即使捕撈到魚,也會消耗大量的體力,這對本來就飢腸轆轆的災民來講是一個挑戰。而且在面對那麼多災民的情況下,是很難一個人獨自享用一條魚。何況這麼多災民爭搶,還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再說旱災時期,河流都乾涸了,哪裡還會有魚活著呢。

    洪澇時期也會產生饑荒,洪災不僅淹沒莊稼、房屋,但洪水還可能帶來汙染,災民喝了被汙染的水源、吃被汙染的魚蝦很有可能會生病,嚴重了還會導致瘟疫,帶來的後果更加嚴重。而且在洪水中捕魚,也是非常危險的,可能還沒等捕上來魚蝦,自己就已經丟掉了性命,本來就飢餓乏力的災民也是不會隨意下河捕魚的。

    在捕魚所付出遠遠大於收穫的情況下,捕魚難以長期維持,魚蝦很難一直作為主食。所以為了填飽肚子,飢餓的人一般都只會在山地、森林尋找食物,選擇草根、樹皮、野菜來充飢。如果實在連這些食物都找不到,就只有吃觀音土了,觀音土並不是普通的土,而是寺廟城牆上的一層白灰,類似於麵粉,吃了之後會有飽腹感,但是大量食用會使人漲肚,得不到救治,就只有死亡。

    公元1877年至1878年這兩年間,華北地區爆發了嚴重的饑荒,史稱“丁戊奇荒”。這場災難涉及多個省份,造成1000多萬人因飢餓而死,還有2000餘多萬災民四處逃荒,挖草根、啃樹皮隨處可見,逃荒路上屍骨遍野、不忍直視。

    丁戊奇荒影響深遠,震驚全世界,刊登在國內外各個時報,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劫難。好在百姓們相互團結,政府也有所作為,最終戰勝了這場災難,取得了勝利。一切災難終將過去,甘霖總會降臨大地。

    小結:民以食為天,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總是這樣無力,糧食不僅對老百姓是重要的,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也是重中之重,中國一直致力於農業的發展,更有雜交水稻的發明,糧食的增產給農業帶來了巨大的進步,糧食儲備也充足,再也不會經歷饑荒年代的慘景。

    袁隆平院士曾在一次採訪中說:“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饑荒,不知道糧食的重要性,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所以農業的發展,也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似“落後”的28奈米工藝怎麼突然又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