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58160636559

    陳寅恪的另外4位親兄弟們,也個個不輸陳寅恪,無論在學術造詣還是詩詞方面,都是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名重一時的人物。

    陳寅恪的長兄陳衡恪(1876-1923年),是他同父異母的兄長,是近代著名的畫家。他幼年聰慧,6歲即自學繪畫;10歲能作詩文。19歲從周大烈學文學,從範鎮霖學漢隸、魏碑,從範肯堂學行書。光緒二十九年(19 03)赴日本留學,初入弘文學院,後入高等師範攻讀博物學。宣統二年歸國後,先後在江蘇南通師範、湖南第一師範任教員;民國3年(1914)赴京任教育部編審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及女子師範博物教員,5年兼任北京高等師範手工圖畫專科國畫教員,8年任北京美術學校及美術專門學校國畫教授。

    他的書法極得魯迅推崇,早在宣統元年(1909),即為魯迅翻譯的《域外小說集》及《會稽郡故書雜集》題寫封面,還多次為魯迅篆刻“俟堂“、“會稽周氏”等印章,魯迅極為珍視。魯迅編印《北平箋譜》時,曾選入陳衡恪所作多幅,並在序中給予極高評價。文壇名宿喬大壯,對陳衡恪的治印有“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之譽。1923年夏,因母喪而染傷寒,於8月7日病逝,年僅48歲。

    次兄陳隆恪(1888-1956年),與陳寅恪一起考取官費留日,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財商系。1927年,陳隆恪40歲,任南潯鐵路局局長;1928年任漢口電訊局主任。1931年任九江稅務局主任,繼又改任江西財政廳科長、秘書。不久又任職廣州粵桂閩區統稅務局。1946年任南昌郵政儲蓄會業局副理。1948年任上海郵匯總局秘書。解放後,1951年任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顧問。陳隆恪於1956年逝世滬寓,享年68歲。陳隆恪也善詩文,詩風直追乃父,有《同照閣詩抄》傳世。

    四弟陳方恪(1891-1966年),字彥通,齋號屯雲閣、浩翠樓、鸞陂草堂,是陳家兄弟中唯一沒有留洋經歷的孩子,詩詞具工,評家多認為其風格酷似陳三立。

    他是陳三立第四子,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人又稱其為“陳家老七”、“彥老七”。光緒十七年(1891)11月15日出生於祖父陳寶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內。受家學影響,從小習詩詞文章,傳承散原老人文脈。師從陳銳、周大烈、王伯沆等名士,又得梁鼎芬、沈曾植、樊增祥、朱古微、鄭文焯、陳衍、鄭孝胥等詩詞名家點撥,詩名在其兄陳衡恪、陳隆恪、陳寅恪之上,故散原老人嘗對人曰:“做詩,七娃子尚可。”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與錢仲聯《近百年詞壇點將錄》均點列其名。陳方恪大半生風流倜儻,名士氣派十足,他被著名作家章品鎮稱為“金陵最後一個貴族”。

    五弟陳登恪(1897-1974年),字彥上,是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武漢大學中文系“五老”之一(“五老”分別為劉永濟、劉博平、徐天閔、席魯思、黃焯,徐天閔逝世後由陳登恪替代)。他在父親創辦的家塾和思益小學讀經誦史,習書學畫,打下了深厚的文史根基。後入讀上海震旦學院,不久,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院。1919年畢業後前往法國巴黎留學,鑽研法國文學。學成回國後,創作了一本反映留學生趣事的小說《留西外史》,流行一時。1928年,聞一多出任武大文學院院長,陳登恪受到聘請,前往武漢大學外文系任法語教授,後任系主任。教法文課時,學生張培剛回憶,“老師真是一位忠厚長者,穿一身長袍,卻口授外國語,在一般人看來,與其說他老是一位洋文教師,還不如說他是一位八股中文先生。陳老師對學生和藹慈祥,教課認真細緻,很受學生的敬重。”後轉任國文系教授,教授唐宋小說,曾任文學院院長。新中國成立後,為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他擅長詩詞,於經學、小學等領域都有極深的造詣,“談論時略有口吃之病,然頗多風趣,形容細緻,令人解頤”。他1974年11月因病去世。

    陳寅恪五兄弟,每個人都在各自的領域裡卓有建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人住哪個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