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首富們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16
回覆列表
  • 1 # 張曉家

    中國的頂級富豪是如何養孩子的?這些孩子並不嬌生慣養,他們不僅從小就進行各種體育鍛煉,打高爾夫,學馬術,而且英文都非常好。為了能夠進入常春藤,也需要早早地開始準備,在中學時就去美國最優秀的高中讀書。

  • 2 # 陸妍如

    不是富人,所以不知道富人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但是教育的本質是一樣的,不論窮人還是富人教育的原則都是一樣的,給與孩子足夠的愛,理解接納孩子。不同的就在於富人經濟上充裕,可以給孩子更多的機會與體驗。不過再怎麼樣,愛不是錢可以買到的。窮人的孩子一樣可以教育的很好。

  • 3 # 家族企業雜誌

    不如從李嘉誠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財富傳承安排中一窺。

    李嘉誠在不同的場合講過,他的私人資產(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李嘉誠在非上市公司的資產並不少於上市公司)將會在“三個兒子”之間平均分配,“每個兒子有一份”。李嘉誠所說的“三個兒子”,除了長子李澤鉅(Victor)和次子李澤楷(Richard)外,還有李嘉誠基金會。李嘉誠基金會成立於1980年,被李嘉誠視為與兩個親生兒子對等的“第三兒子”。

    李嘉誠沒有像很多華人家族那樣,盲目套用或效仿西方盛行的“大家族、大企業”家族企業治理傳承模式,而是根據自己家族和企業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做出針對性安排。

    李澤鉅:

    李嘉誠曾這樣公開評論李澤鉅:“Victor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頂替我的位置,Victor是個很負責的人,高層的花紅及薪金都由我批准,他只有蝕底(吃虧),並無著數(佔便宜)”⋯⋯從公開資訊判斷,李澤鉅具有風險控制意識,在商業和投資上偏向穩健保守,進行高科技領域的投資時,傾向於動用少量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創投策略;他們樂意接受適當的投資額與回報率,進行合理的創新,同時也很在意父親對自己的看法,不願辜負父輩的託付。

    李澤楷:

    一次,有傳媒向李嘉誠詢問關於梁洛施的狀況,李嘉誠這樣回覆:“Isabella?你最好自己問Richard(李澤楷)”。簡短的回答,透露出李嘉誠與李澤楷之間微妙的父子關係⋯⋯從公開資訊判斷,李澤楷富有戰略遠見,相信“高風險、高回報”,積極進行持續不斷的投資和商業拓張;他們不願遵從出生順序、家族規矩和父輩權威,具有強烈的自主精神,因此更傾向自主創業;他們非常樂意接受父親的資助來拓展自己的事業,而不是全部依賴自有資金創業。

    李澤鉅、李澤楷兩兄弟的差異:

    李澤鉅與李澤楷的差異之大,有如“水火之別”。觀察兩兄弟的商業理念、投資策略、生活方式、家庭觀念,我們發現,李澤鉅可能是一個穩健型的經營者,李澤楷可能是一個進取型的交易撮合者。經營者屬於運營管理型人才,透過經營有方的業務、穩定的投資獲取收益和盈利。交易撮合者的強項是促成交易的能力,他們的盈利途徑不是日復一日的運營,而是透過頻繁的大規模資本收購、兼併重組和資產出售,在資產買賣和資本增值中賺錢。

    從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型別測試表(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 簡稱MBTI)分析,李澤鉅性格可能比較內向,李澤楷的性格可能更為外向。李澤鉅、李澤楷兩兄弟具有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徵和行為特徵。李澤鉅可能偏向於穩定增長,李澤楷可能偏向於積極進取。

    李嘉誠的家族傳承哲學

    李嘉誠是在分家,更是在配置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李嘉誠實際上是運用資源配置的手段,把家族企業的金融資本和實業資本分配給不同傳承人格的兩個兒子,從而把家族企業傳承過程中經常會發生的矛盾、爭執甚至官司,在尚未演變為不可收拾的衝突前妥善解決,完成和平分家。

    李嘉誠把家族企業當作投資控股公司,兩個兒子則是傳承人格相反、投資風格不同的投資基金經理——李澤鉅傾向於低風險,李澤楷對風險的承受力更高。李嘉誠把兩個兒子分開,令到每個人的潛能儘可能多地發揮出來,把家族資產的潛在價值充分釋放出來,所以分家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1 ÷ 2 = 1/2”, 可以取得“ 1÷2 = 22”的效果。核裂變和核聚變都可以釋放巨大的能量,重要的是,這種能量是毀滅性還是建設性。

    “用分家來傳承,而不是在自己去世後,下一代用訴訟來分家”。李嘉誠曾公開說過,這樣的安排是為了兩個兒子 ,“可以有兄弟做。”

    李嘉誠基金會未來可能成為家族議會的平臺,李澤鉅和李澤楷雖然沒有共享家族企業的所有權和管理權,但有了這個平臺,兩個兄弟可以聚合在一起,共同去做對世界有益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初衷,難道真的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