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Lucky

    說隋文帝晚年昏聵,主要是廢太子楊勇,立楊廣為接班人此事。個人覺得,隋文帝晚年還是很英明的。

    一是,歷史記載有問題。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為了突出自己的正義,只能說被推翻者有問題。因此,歷史資料中的楊廣很是糟糕。同時說明隋文帝晚年智商大幅下降。

    二是,廢楊勇太子之位不是昏招。隋文帝透過二十多年的觀察和思考。最終決定廢掉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這個決定很是不凡。楊廣的能力要比楊勇強許多。而隋帝國所面臨的問題,楊勇真的搞不定。只是楊廣此人太自以為是,太好大喜功,結果隋帝國這艘船被他整破了。

    三是,楊廣很有能耐。先說說楊廣的私德。歷史上說他好色無度。這個有點過,楊廣一生只有三個子女,而且都是與蕭皇后所生。如果好色,那麼子女不可想象。如果沒能耐,楊廣怎麼可能開鑿出京杭大運河,又怎麼可能整得突厥很敬畏,又怎麼壓得關隴貴族很窩心。

  • 2 # 國史春秋

    隋文帝的英明神武在古代歷史上屈指可數,他在位期間開創了著名的“開皇盛世”,國泰民安,四海昇平;制定《開皇律》,為唐朝編著可以媲美《羅馬法》的《唐律疏議》提供藍本;設立科舉制度,影響了一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程序;另外隋文帝還被周圍少數民族國家尊為“聖人可汗”。隋文帝不光是一位傑出的帝王,而且在世界歷史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隋文帝晚年也不算昏聵,而部分之所以持這樣的觀點,完全是因為次子楊廣繼位,導致江山社稷毀於一旦,而隋朝更成為了繼秦朝之後的又一個短命王朝。然而造成這樣的結果,責任並不完全在隋文帝身上,而且這也不能成為評價他昏聵與否的標準。因為,這一切既有歷史發展的客觀因素,也與他的髮妻獨孤皇后有間接的關係。

    獨孤皇后是大戶人家的女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她的父親是北周八柱國之一,官拜大司馬、大將軍,授封河內公的獨孤信。可能是由於顯赫的家世造就了獨孤皇后霸道的性格,她倡導一夫一妻制度,不準隋文帝臨幸別的女人,她厲行節儉,反對奢侈糜爛的生活。

    獨孤皇后的出發點無可厚非,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物極必反的定律。所以獨孤皇后的一系列舉措,直接導致了兩個後果:一、長子楊勇拆她的臺,由於她要在天下人面前做出表率,所以有意的打壓楊勇。後來次子楊廣覺得有機可乘,於是設計陷害大哥,結果楊勇被廢。二、隋文帝沒有體會到做為帝王的歡樂,唯一一次偷偷臨幸一位宮女,結果獨孤皇后知道馬上將該宮女殺死。因此,隋文帝經歷了幾十年壓抑的生活,為後來的徹底放縱埋下伏筆。

    獨孤皇后去世後,隋文帝的精神與肉體得到徹底解放,為了釋放積累多年的鬱悶,夜夜召幸宣華及容華兩位夫人。結果,把握不住尺度,身體被搞垮。就在隋文帝骨瘦如柴、奄奄待斃的時候,次子楊廣原形畢露,公然調戲他的愛妃宣華夫人。隋文帝龍顏大怒,趁著還有一息尚存的時候召長子楊勇託付皇位,結果次子楊廣聞迅捷足先登,兵圍仁壽宮,一代帝王死的撲朔迷離。

    縱觀隋文帝一生,晚年算不上昏聵,只不有一個短暫的放縱,而做為一位封建帝王,隋文帝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 3 # 方圓讀書

    隋文帝早年的時候英明神武,可為何到了晚年就變得昏聵了呢?

    實際上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因為我們在判斷“昏聵”和“聖明”這兩個詞的時候,往往都不一定能帶有更為理性的判斷。之所以說某個帝王昏聵,那必然他一定有過聖明的時候,如果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無能且沒有做過任何貢獻的人,那麼說他昏聵,也就沒有什麼道理了。

    而隋文帝恰好就是這樣具有兩種變化的人,前期的隋文帝可以說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帝王,但是到了晚年,似乎就變成了一個昏君,這是為何呢?

    想要了解隋文帝是否是昏聵之君,那就得來看看他晚年的所作所為。那麼他具體做了哪些被人們稱之為時昏聵的事情呢?

    第一件:建造仁壽宮

    在開皇十三年的時候,也就是公元593年,隋文帝楊堅下令在岐州北邊建造仁壽宮(今位於陝西省麟遊縣),並派遣楊素監督建造。

    仁壽宮是隋文帝所修建的避暑行宮,但是工程浩大,所以在修建時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別是楊素在監工的時候操之過急,又很嚴厲,所以導致了數萬民夫的死亡,這也引起了百姓的極為不滿。

    雖然直接造成民夫大量死亡的人是楊素,但是楊素本身就只是一個執行者而已,百姓也會自覺不自覺的將其想到隋文帝的身上,所以晚年昏庸的形象便由此誕生了。

    第二件:晚年猜忌大臣,濫殺無辜

    說起這一條,恐怕大家便會想到大臣虞慶則、史萬歲等功臣故舊被先後殺掉。為何呢?

    大家普遍的看法是說,隋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所以就學劉邦一樣殺掉有功之臣,然後自己好把皇位給緊緊攥在自己手中。

    第三件:破壞法度,苛政治民

    我們都知道,隋朝承接了魏晉南北的混亂局面,面對著四分五裂的國家政權,最後由隋朝實現大一統局面,維繫了中國的統一。但是要想維護統一就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體系,而政治體系的維繫,就需要制度的規範。

    所以,隋文帝上臺之後便頒佈了相關法令政策,一改南北朝時期的混亂之局面。顯然,隋文帝做到了。

    但是晚年的文帝,卻搞了一系列的苛政,例如頒佈什麼“盜一錢以上皆棄市”、“三人共盜一瓜,事發即死”之類的苛刻刑法,這讓百姓感到十分驚恐。

    此外,文帝還熱衷於廷杖,據記載:

    “每於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數四”。

    以上三件事都是評判隋文帝楊堅晚年昏聵的理由,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其實事情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首先就第一件事,即建造仁壽宮來說。楊堅建造仁壽宮的目的,其主要還是為了將其作為避暑行宮,而皇帝為自己建造行宮自古以來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更不能作為評判帝王昏庸和開明的理由。

    其次,建造仁壽宮就規模而言,文帝也並非強調必須要很大,很豪華,再者對楊素的急促催工而造成上萬民夫的死亡,文帝也做出了批評。只是因為後來獨孤皇后說這個行宮很滿意,所以隋文帝才賞了楊素。從根本上來說,隋文帝是不贊成的,但是沒辦法,自己皇后說好,那就只能是好。

    這個時候,我們還能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隋文帝作為隋朝的最高統治者,為何要看獨孤皇后的臉色行事呢?千萬別說是因為隋文帝怕老婆,而是因為孤獨皇后背後強大的關隴貴族集團,使得隋文帝不得不聽獨孤皇后的話。

    所以,再後來隋文帝殺功臣這一件事上,其實你仔細看他殺的那些人,有多半都是關隴集團中的,所以,實際上隋文帝之所以殺他們,是因為想排斥打擊關隴貴族集團來鞏固皇權。

    至於後面的苛政,這和當時隋朝的社會形勢有關,這一點我們就不展開講了。

    總結:

    隋文帝晚年的時候看似做了很多昏聵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結合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一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在這樣“昏聵”的決斷之下,實際上還有這一系列的歷史必然性。當然了,我們也不否認隋文帝所犯的一些過錯,這些過錯,也確實損害到了人民的利益。

    但是就歷史大勢來看,隋文帝所做的一系列所謂的“昏聵”之事,實際上在歷代王朝中並不算獨創。

  • 4 # 古時歷史

    隋文帝年輕時候果真是英明神武,是千古難得的一位明君。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為國為民,做出了非常多的貢獻,開創了一個輝煌的“開皇盛世”。

    隋文帝年輕時候的功績數之不盡,結束了西晉南北朝歷經近300年分裂戰亂,自秦漢以來,中國又一次大統,天下得以太平;開創了科舉制度,建立了長久的考試選擇官僚制度;還有就是修建運河水道,使得南方的經濟得以發展;制定了《開皇律》,成為了後世基本立法的先河。給大唐盛世做了非常足的基礎,隋文帝在世界歷史都有非常高的評價。

    那到了隋文帝晚年,為何會出現昏聵的情況呢?這有非常多的原因影響了隋文帝,主要還隋文帝心裡情緒的變化,國家事物的影響和子嗣爭奪皇位的選擇。

    隋文帝的廉政愛民離不開孤獨皇后的支援和幫助。但獨孤皇后出生達官貴族,自身有生活儉樸,具有非常強勢性格。在嫁給隋文帝后,要求隋文帝遵循“一夫一妻”制度。也是這強勢的性格有所壓制了隋文帝作為帝皇該享受的生活,使得在獨孤皇后死後,隋文帝解脫了束縛,擁有天下的他,開始了各種聲色之娛。隋文帝的內心變化也有了非常大的波動,解放自己,被“宣華夫人”,“榮華夫人”迷得神魂顛倒,日日歡宴,過上昏聵的生活。

    再加上當時的隋朝太平盛世,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隋文帝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壓力和危機。而且治理國家這麼多年自己生活一直被壓制死死的,所以以自己老了為藉口,好好的去享受生活,所以就沒有剋制自己,也不用理會朝政。

    還有就是隋文帝到晚年廢太子楊勇,讓次子楊廣繼位,把自己建立的隋朝推送滅亡。這也關係到了楊勇和楊廣的太子之爭。楊勇是一個忠厚老實,誠實善良的太子,經常受到隋文帝的讚揚。但偏偏因為這個性格,讓晚年生性多疑的獨孤皇后所針對,因為獨孤皇后認為是楊勇害死了自己親母元氏,對楊勇產生了針對。楊廣更是一個詭計多端之人,看到獨孤皇后的針鋒相對,他選擇了乘勝追擊,拉攏大臣,陷害楊勇,最終楊廣獲得了太子之位。而楊廣登基之後,過得比隋文帝還要昏庸無能,整天沉迷女色和美酒。使得隋朝像秦國一樣,快速走向滅亡。

    隋文帝的昏聵也可能是一種必然的成果,一個人要壓抑自己內心慾望太久,會形成一定的扭曲。所以隋文帝尋找自己的快樂,最終導致自己昏聵,也讓自己所一手創立的隋朝走向滅亡。

  • 5 # 摯守靜篤

    晚年的隋文帝確實十分昏聵。暴怒無常,濫殺無辜,也不再關心人民疾苦,而是迷信佛教,排斥儒教。把他年輕時建立的法制親手毀壞。當然,他最大的昏庸還是沒有立當立的太子楊勇,而立了不當立的楊廣,導致了後來的亂世。一個曾經如此輝煌的隋朝就只歷了兩世就結束了,實在是一大遺憾。

    要說原因,分析起來可能是很多的。但我今天不想就他個人來做具體分析。

    其實,我們縱觀中華幾千年來的封建王朝,不管這個王朝存在時間長短,興衰的過程是一樣的。開國君王打下江山都吃了很多苦,也和百姓接觸得較多,瞭解民間疾苦,也知道江山的得來不易,自然都會非常珍惜。

    表現在行動上,那就是十分勤政,勵精圖治,聽得進忠言,受得了挫折。對於錯誤的事很看得很清楚,而且也樂於改正;對於正確的言行,也都給與適當的表揚。知道該怎樣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也會想辦法減輕人民負擔,力爭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樣的結果是,基本上每個大一統王朝在開始都會有盛世。比如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等,當然,還包括隋朝的“開皇盛世”。

    而隨著開國君主的去世,新的繼承者未經歷過困苦。出生就是含著金鑰匙,錦衣玉食,根本不瞭解民間疾苦,他怎麼能保證一直都克勤克儉,用心治國呢?

    皇權缺少有效的監督,只是靠皇帝的自我覺醒來約束,這就是世襲制的弊端。這樣傳承下去,就好像一潭死水一樣,早遲都會腐臭。只要等到人民來推翻這個政權才能讓這潭水活起來。所以,封建王朝的中國沒有哪一個王朝能走過300年這個坎。

    隋朝和秦朝是兩個表現比較突出的王朝,秦始皇與隋文帝都是頗為勵精圖治的,只是缺少約束的皇權,讓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就失去了進取的動力,而變得開始享樂起來。這和封建王朝的發展規律是一樣的,只是他們這個程序更短一些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哪句話是《西遊記》裡面經常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