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亦寒lt

    1小時前

    高地視野開闊,利於偵察,能夠根據敵人情況,提前做出準備和判斷,反而處於“低地”的一方,行動一覽無餘,對高地後面的情況一無所知,從資訊上兩者就不對稱;而且高地的指揮訊號傳遞得更遠,便於指揮和聯絡,無論防守和反攻都有利於兵力配置。

    而在冷兵器時代,高地能夠做的事情就更多,無論是從山上往下扔石頭、圓木還是射箭,通常可以達到以少戰多的效果,並且己方部隊基本不會出現什麼傷亡,如果能夠佔領多個高地,高地與高地之間還可以達到協防的效果。舉世聞名的上甘嶺高地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突出了高地的重要性。

  • 2 # 戰忽都護府長史

    這個需要區分熱兵器戰爭與冷兵器戰爭。

    先從熱兵器戰爭開講。

    高地的作用是利用幾何斜面來達到規避敵方直射火力的目的。

    樓下講的高地利於防守太過於籠統就跟說吃飯能活下去是一句正確的廢話。

    將高地的作用利用到極致是北韓戰爭裡的志願軍。“反斜面”防禦戰術硬生生扛住了美軍的範弗裡特彈藥量。

    在熱兵器戰爭裡,高地的作用不呈現在正面。在正面構築防禦設施等於告訴敵軍你重火力趕緊往這兒招呼。

    在高地背面斜坡,除了迫擊炮與空軍以外,敵方能有效投射的火力少之又少。而迫擊炮與空軍的打擊效率是遠遠不如地面炮群的。

    有了高地背面斜坡的保護屏障,再加上戰術縱深,就可以構築成一條堅固的防線。

    還是以北韓戰爭為例,聯合國軍的進攻是很容易打上山頭的,而志願軍與聯合國軍爭奪的重點也並不是正面與山頭。

    重點恰恰是在反斜面。

    由於斜面阻擋,聯合國軍在翻過山頭的一刻,地面炮群沒法給予到有效支援。

    這時志願軍由守轉攻的時候到了。部署在戰術縱深的志願軍炮群對著反斜面一陣覆蓋,然後志願軍從坑道里出來收屍。

    所謂上甘嶺的反覆爭奪,就是在斜面與反斜面反覆的攻防轉換。美軍打過山頭就被志願軍的炮兵轟回去,志願軍把山頭拿下又被美軍的炮火轟回去。最終美軍打出了範弗裡特彈藥量,後勤打到極限也打不破志願軍的反斜面防禦,北韓戰爭順利和談。

    所謂高地射程優勢,你要是作為一名指揮官,傻愣傻愣的把炮群往山上拉怕是失了智。部分曲射火力和小型山炮扛上山獲得的那百來米射程優勢對全域性來講過於微不足道。

    美軍從北韓吃了高地的虧以後,就全面空軍化了。你要守反斜面?可以,我陸軍飛到你身後打去。

    土鱉從北韓戰爭吃了美軍火力的虧以後,就開啟了全民炸逼主義時代,步兵班排瞬間爆發火力令人髮指。

    這是熱兵器戰爭裡高地的作用。

    冷兵器時代,高地爭奪並不是主角。因為古代後勤與近現代差距太大,你上了高地就意味著一旦被包圍就沒飯吃沒水喝了。著名理論軍事家馬謖同學就犯了這個錯誤。

    在古代,高地的正確用法是依山築城。或者依山紮寨。在囤積了足夠的糧食和確保水源的情況下作為防守支點。

    同樣拿三國時期舉例就是魏國的祁山大寨,但遇到諸葛亮這種開了掛的祁山大寨反倒成了司馬懿損兵折將的導火索。

    具體戰役是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圍繞祁山大寨做文章,打出了甲首三千,割了上邽的麥子,收了張頜的人頭。成就了蜀軍野戰無敵,司馬懿畏蜀如虎的流傳。

    但也要具體的看到,祁山大寨在整個第四次北伐的支點作用,諸葛亮始終沒能拔掉這個釘子。

    在冷兵器時期,總體來講,守城比守高地作用更好。守城可以丟一支軍隊讓其陷入重圍也能支撐很長時間,守高地必須要有援軍策應否則無法長期堅守。

    馬謖上了高地,沒留下足夠的援軍策應被張頜圍起來打了個團滅。

    所以祁山被圍司馬懿就必須去救,這一救導致的一系列結果讓張頜送了人頭。

    也算是互相照應吧。

  • 3 # 花雖淡色香卻濃

    遼瀋戰役中的黑山狙擊戰,廖耀湘派新六軍主攻黑山,主力繞行黑山為什麼沒有成功?既然高地易守難攻,我繞開不行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朗媒體爆料:美軍突襲阿富汗塔利班監獄,救走40名IS頭目,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