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語小秘

    (1)精神所託。埃裡克森認為,在青少年時期(12~20歲),少年們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建立起自己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朋友圈,明確優點和缺點,找到今後發展的目標和感興趣的職業,把自己各方面的特質都統一起來。如果不能發展出自我同一性,就會面臨著角色混亂,“我是誰”的危機。

    而星座文化,剛好能夠讓少年們"瞭解"自己的性格,優缺點,適合的職業,理想情人的標準,能夠滿足迷茫期的少年們認識自我的需要。以白羊座為例,星座文化會告訴他們:“你熱情、衝動、孩子氣(性格);有活力,有冒險精神,開朗樂觀,但也比較自私,衝動,缺乏耐心(優缺點);適合做運動員,企業家和軍人(職業);你的女神是開朗,樂觀,充滿吸引力的(理想情人的標準)。這樣明確的建議,剛好能滿足少年們對自我的認知需要。

    (2)大眾潮流化。新認識一些小夥伴,或者想了解一個不大熟悉的人時,很多人會利用星座性格分析來貼標籤:白羊座”熱情、衝動、孩子氣“;處女座”一絲不苟,追求完美“。這樣的刻板印象,有利於我們迅速瞭解他人,節省認知資源。

    即便是原本不信星座,只是為了迎合朋友而討論星座文化的人,過了一段時間也會改變對星座的看法。心理學中有”自我實現預言“的現象:別人的期待和行為也會影響我們的想法,讓我們慢慢向著別人期待的方向靠攏,從而實現這個期待。如果能夠透過對星座文化的討論得到小夥伴們的喜愛和推崇,那麼根據操作性條件強化作用,我們也很有可能認為星座對自己是有幫助的,也慢慢喜歡上星座文化,更多地討論星座,從而獲得小夥伴們的關注(正強化)。

    (3)信念寄託的需要。星座文化,其實也是一種解決”迷茫,不知道該怎麼辦“”沒有方向,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方法,一種給人以指導和確定感的精神寄託。如同中國的道教,佛教文化一樣;當愛情面臨危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時,就可以查一查本月的XX座愛情運勢,從而得到一個引導;如果不大清楚自己應該選擇什麼方向的工作,那也可以查一查本星座的匹配職業,從而幫助自己做決定。這樣一來,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我們也不至於沒有解決問題的方向,感到絕望和無助。

  • 2 # VONER

    用一個故事來測驗一下就可以知道怎樣看待了。

    如果ta聽完這個故事後依然相信星座的話,那大概就是ta的一種精神寄託,就隨ta去吧,但是需要告訴ta不要過於沉迷星座;如果ta從此不再相信星座了,那就說明ta只是被星座欺騙了而已。

    故事是這樣的,20世紀40年代的一位心理學家伯特倫·弗瑞爾,給他的學生們做了一個性格測試。一週後,他給每一名學生髮了一張紙,然後告訴他們上面有依據他們的測試分數得出的簡短性格描述。

    然後弗瑞爾告訴他們,如果他們認為這段描述以及這個測試準確的話就舉手。幾乎全班的學生都舉手了。

    但事情的真相是,寫在那張紙上的,每一個學生的性格描述都是一樣的。

    性格描述是這樣的:你需要別人喜歡你和欣賞你,但你通常對自己要求苛刻。雖然你在個性上的確有一些弱點,但你通常能夠設法加以彌補。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還未能變成你的優勢。從外表來看,你是一個講述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內心卻常常焦慮不安。有時候,你會強烈的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出了正確的決定或正確的事情。你傾向於讓自己的生活有所改變和變得豐富多彩,在遇到約束和限制時你會感到不滿。你很自豪自己是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如果沒有令人滿意的證據,你不會接受別人的觀點和說法。不過,你也覺得在別人面前過於直言不諱並不是明智之舉。有時候你很外向,比較容易親近,也樂於與人交往,但有時你卻很內向,比較小心謹慎,而且沉默寡言。你有很多夢想,其中有一些看起來相當不切實際。

    看了這段描述你是不是也覺得像你呢?

    很可惜,這段描述是弗瑞爾從一本星座書上每個星座的描述摘抄幾句合成的。

    所以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星座其實就是用一些模糊含混的語句來概括你的性格而已,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準確。

    順便說一下,這個叫做巴納姆效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男孩子喝醉酒了,告白的話能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