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趙在來的路上
-
2 # 南朝居士
八旗制度哪裡先進了?真沒看出來啊,
什麼是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
是不是很熟悉?中原自古以來不都是這樣的?南北朝、隋唐時的府兵制,不也是這樣嗎?唐朝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兵開始後,一直就是募兵制了,募兵制比八旗制如何?
你認為八旗制度先進,只是因為他們滅了明朝,除了這個呢?還有哪裡先進了?康熙晚期,八旗兵就不堪一擊了吧?到了乾隆時,打仗還得靠漢兵。
而這之前呢?女真被明朝壓著打了200多年啊,這二百多年裡,明朝總兵想殺誰就殺誰,把女真部落像揉麵一樣,也沒見誰敢反抗啊。
只是到了明末,明朝自己衰退啊,女真崛起了,趁著明朝病了,一下子滅了明朝,滅明靠的也不是八旗兵啊,而是漢人的軍隊,
八旗制度就是在落後地區的落後制度,因為落後,所以野蠻,冷兵器時代,野蠻打敗文明,這是很正常的,
不能因為野蠻打敗了文明,就認為野蠻人的制度先進吧?
八旗制度是清代兵民臺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基礎上建立的。“牛錄”,滿語,漢譯為“箭的主人”來源於女真先民的生產組織。早年女真為遊牧民族,以狩獵採集為主,狩獵是每十個人為一隊,隊中每一個人拿出一支箭,交給隊裡射藝最高最有組織能力的一個人,而這個人就是這個“牛錄”的額真。牛錄的首領就叫做牛錄額真,甲喇(漢譯為隊)的首領叫做甲喇額真,固山的首領叫做固山額真,在固山下還要設兩個“梅勒額真”也就是“副主人”做為固山額真的助手。清入關以後,牛錄額真改稱“牛錄章京”。章京為滿語借用漢語“將軍”一詞,甲喇額真改稱“甲喇參領”,固山額真改稱“旗都統”,梅勒額真則稱“副都統”。
八旗制度不僅僅只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可以說他是後金乃至清初的一種軍政合一的政治制度。由於在作戰中,八旗軍隊英勇頑強,所以可以說他們是後金政權的強大支柱。遠在後金政權剛剛建立定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時,努爾哈赤凡遇軍國大事必“殿之兩側搭幄,八旗諸貝勒,大臣於八處坐”共商大計。而八旗王貝勒,自然都是努爾哈赤的兄弟子侄充任。但是隨著愛新覺羅家族中的的汗位之爭愈演愈烈,特別是共理朝政的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因“佐理國政”權勢日重,相互之間的矛盾鬥爭更為激烈,在經歷了兩次立儲失敗後,1622年努爾哈赤不得不重申維持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聯合整體,提出公推新汗的條件,進一步發揮了“八旗制度”這種軍事民主政體的思想。
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徵。初建時,不僅在軍事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清朝統一後,太宗皇太極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併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師的八旗軍的總稱,由朗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內午門、東西華門、神武門等由上三旗守衛。駐防是指駐防全國各要地的八旗。京營總兵約十萬,駐防兵人數也在10萬左右。
滿洲人在入關之前,主要以畜牧業、遊獵為生。射馬射箭幾乎是成年男子必備本領。清太祖努爾哈赤為軍事行動和狩獵的需要,建立了軍民合一的八旗制度。騎射更成為每個旗人的必修課。清王朝入關以後,為不失祟尚武功、倡導騎射之風,由清太宗皇太極確立大閱制度。順治年間定為每三年舉行一次大閱典禮。屆時,皇帝全副武裝,親自檢閱王朝的軍事裝備和士兵的武功水平。參加大閱的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軍隊則銨旗列隊,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鳥 槍、騎射、佈陣、雲梯等軍事專案。乾隆帝大閱 多在南苑舉行,人員多達數萬。清朝皇帝除以大閱形式來訓練八旗軍隊外,還用大閱向各族首領炫耀武力。
在遷都盛京(今瀋陽)後,為了便於商討國家大事,在建築上伴隨著八旗制度產生了這種八旗王亭的新的設定,把原來臨時的帳篷加以固定化。這種把政治制度和建築緊密結合的形式在全國也是別無分號的。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大清,此時也基本上維持著這種共商國事的制度。直到其一步步削弱其他三大貝勒的勢力,最後終於面南獨尊,這種共商國事制度才逐漸被淡化以加強皇權的統治。而十王亭(今瀋陽故宮內)的作用也漸漸由八旗大臣的辦公室變為了值班室。 政治上,滿族皇帝最為信任他們;
軍事上,稱他們為“立國之本”;
經濟上,他們佔有大量的土地,民間稱他們為“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足夠自己和家人的衣食之需;
行政上,八旗自成體系,皇帝直接管轄,各事物由本旗衙門自理,中央各院地方各縣府無權過問;
分佈上,八旗舉重在北京和東北地區以及國內重要城市,旗人只能內部通婚聯姻;
另外還有許多特殊的規定:如八旗人不許從事工商業,不許與“民人”爭利,旗人男子未經特許不許出家當和尚、道士,旗人女子不許纏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