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來可期_487

      開產期一般在120日齡以後,但是有時候蛋雞到了開產期卻遲遲沒有產蛋或產蛋量很少。該情況多數是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

      1、使用劣質飼料和長期濫用藥物

      有些養雞戶認為,後備雞是“調架子”,只要將雞餵飽即可,往往不重視飼料質量、飼養密度等,造成後備雞群發育不良。有些養雞戶長期過度用藥或濫用藥物,甚至使用抑制卵巢發育或嚴重影響蛋雞生產的藥物,如氨基比林、安乃近、地塞米松、強的松等,造成雞群不產蛋或產蛋高峰無法達到。

      2、雛雞質量問題

      因種雞階段性疾病問題或其它原因導致商品雛雞先天不足,雞群發育不良,成年後產蛋效能不佳。

      3、傳染性鼻炎、腫瘤病的影響

      開產前患有慢性傳染性鼻炎的雞群,開產時間明顯推遲,產蛋高峰上升 緩慢,筆者曾遇到患有慢性傳染性鼻炎的雞群在30周齡還未產蛋的病例。患有腫瘤病(馬立克病、雞白血病、網狀內皮增生症)的雞群,會出現冠蒼白、皺縮,消瘦,長期拉稀,體內臟器腫瘤等症狀,致使雞群體質降低,無法按期開產或產蛋達不到高峰。

      4、雞群發育不良、均勻度太差

      主要表現為: ①弳骨長度不夠。脛骨長度是產蛋雞是否達到生產要求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但有很多養雞戶在飼養過程中不知這一指標,因過分強調成本而不按要求飼餵合格的全價飼料,造成飼料營養不達標;忽視育雛期管理,造成雛雞8周齡前脛長(褐殼蛋雞要求8周齡脛長82mm)不達標;有些飼養戶育雛、育成期雞舍面積狹小致使密度過大,造成脛骨長度不能達標。蛋雞8周齡的陘骨長度十分重要,有8周定終身之說;因上述因素造成到18周齡開產時,雞群中相當數量的雞脛骨長度不到lOOmm:褐殼蛋雞正常脛長應達到105mm,甚至不足90mm。 ②體重不達標,均勻度太差。均勻度差的雞群,其產蛋高峰往往後延2~3周至開產後9~10周才出現,實踐證明,雞群均勻度每增減3%,每隻雞年平均產蛋數相應增減4枚,若90%和70%均勻度的雞群相比,僅此產蛋相差20多枚,按目前價格計算,每隻雞收入相差8~10元,且均勻度差的雞群死亡率和殘次率高,產蛋高峰不理想,維持時間短,總體效益差。 ③性成熟不良。因性成熟不一致,而導致群體中產生不同的個體生產模式,群體中個體雞隻產蛋高峰不同,所以產蛋高峰不突出,而且維持時間短,其產蛋率曲線也較平緩。

      有上述情況的雞群,雞冠蒼白,體重輕,羽毛缺乏光澤,營養不良;有些為“小胖墩”體型。雞群產蛋推遲,產蛋初期軟殼蛋、白殼蛋、畸形蛋增多;產蛋上升緩慢,脫肛雞多;容易出現拉稀。剖檢可見內臟器官狹小,彈性降低,卵泡發育遲緩,無高產雞特有的內在體質。

      5、腎傳後遺症

      在3周內患過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雛雞,會造成成年後“大肚雞”顯著增加。由於其卵泡發育不受影響,開產後成熟卵泡不能正常產出,掉入腹腔,引起嚴重的卵黃陛腹膜炎和出現反射性的雄性激素分泌增加,使雞群出現雞冠紅潤、厚實等徵侯,導致大量“假母雞”寡產或低產,經濟損失嚴重。雛雞使用過‘腎傳疫苗的雞群或3周以上發病的雛雞的腎傳後遺症明顯好於未使用疫苗和3周內發病的雛雞,即腎傳後遺症與是否免疫疫苗和雛雞發病日齡直接相關。實踐證明,如在1~3周齡發生腎傳,造成輸卵管破壞,形成“假母雞”比例較高,可使母雞成年後產蛋率降低10%~20%;若於4~/0周齡發生腎傳,形成的“假母雞”將會減少,大約可使雞群成年後產蛋降低7%~8%;若於12~15周齡發生腎傳,雞群成年後產蛋率降低5%左右;產蛋雞群發KIB後,也會造成產蛋下降,但一般不超過10%,而且病逾後可以恢復到接近原產蛋水平,並且很少形成“假母雞”。 剖檢:輸卵管狹小、斷裂、水腫。有的輸卯管膨大,積水達1200g以上,成為“大肚雞”。最終因卵黃性腹膜炎導致死亡。

      6、其它因素

      蛋雞每籠裝3只雞而有人裝4只,斷喙不合理或不整齊,光照不合理,乳頭供水壓力太低造成雞群飲水不足,通風效果太差等管理因素,均可造成蛋雞推遲開產或產蛋高峰達不到要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燒紙有什麼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