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穩致遠913
-
2 # 使用者1433512933307
從秦始皇開始祭祀蚩尤!
華夏自從有人類存在就有了祭祀,黃帝和蚩尤是華夏民族的人文祖先,這是公認的,雖然他們之間是敵人,但在戰爭中彼此融合,黃帝是少典的兒子,號軒轅氏,是上古華夏姬姓部落的首領,炎帝是上古華夏姜姓部落的首領,蚩尤是上古東夷部落的首領。
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在不斷的戰爭中融合,先是黃帝打敗了炎帝,整合了炎帝,然後黃、炎二帝聯合打敗了蚩尤,又整合了大部分的東夷族部落,黃帝、炎帝、蚩尤也就成為華夏民族的三大祖先,華夏族就是這麼來的。
到了五帝時期的舜帝,開始了以巡遊的方式祭祀,按照史記的說法,舜祭祀的是:上天、六宗、山川、群神。
《史記 封禪書》:尚書曰: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山川,遍群神。
這話的意思是:尚書上說:舜用美玉所做的渾天儀,觀察日月五星執行的法則,作為人民稼穡農事的依據。於是類祭於上天,禋祭於六宗(天、地、春、夏、秋、冬),望祭于山川,遍祭於群神,類祭、禋祭、望祭、遍祭都是不同的祭祀儀式,同時舜還在華夏不斷地進行巡遊,向東到達泰山,向南到達衡山,向西到達華山,向北到達恆山,向中到達嵩山,以五年時間巡察一次。
舜的接班人禹沿用的舜的祭祀,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夏朝滅亡後是商朝,商朝滅亡後是周朝,周朝的禮儀制度影響了後世幾千年的華夏社會,周朝的祭祀儀式是:冬至那一天,在城南祭祀上天,到了夏至,祭地,周天子還要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包括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和四瀆(黃河、長江、淮水、濟水)。
在祭祀祖先方面,周朝郊祭祭祀的是后稷,后稷是帝嚳的長子,而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后稷的名字叫姬棄,周天子把后稷當成自己的祖先進行郊祭,而在宗廟祭祀方面,周天子祭祀的是周文王,周朝的祭祀沒有涉及到神的方面。
祭祀神是從秦國開始的,因為秦是周的繼承者,所以華夏把周之後的秦及與周並列的秦國也奉為正統,秦國從被立為諸侯的秦襄公開始進行祭祀,首先祭祀的是白帝,白帝是上古神話中主管西方的帝王,五行中對應的是“金”,五色中對應的是白色,一般被認為是黃帝的長子少昊,秦襄公與後來的秦文王都用馬駒、黃牛、羝羊這樣的三牲大禮來祭祀白帝。
之後,秦宣公渭水以南作密畤,祭祀青帝,又過了一百年之後,秦靈公開始祭祀黃帝與炎帝,史記中有明確的記載:
《史記 封禪書》: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這話就是說:秦靈公在吳陽設上畤,祭祀黃帝;設下畤,祭祀炎帝。
這裡的上畤和下畤都是指祭祀的場所,秦國祭祀的場所有:密畤、鄜畤、下畤、上畤,分別在不同的地方,這是有講究的,比如鄜畤是祭祀的是白帝。
密畤祭祀的是青帝,青帝是掌管東方的神或者帝王,五行中對應的是“木”,五色中對應的是青色。
上畤祭祀的是黃帝,這裡的黃帝可以理解五帝之一的黃帝,也能理解為掌管中央的神,五行中對應的是”土“,五色中對應的是黃色。
下畤祭祀的是炎帝,也稱為赤帝,是掌管南方的神或者帝王,五行中對應的是”火“,五色中對應的是紅色。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認定秦朝是水德,崇尚黑色,還把黃河的名字改成了”德水“,以每年的冬季十月作為一年的開始,相當於今天的正月。秦始皇在泰山進行封禪的時候,一路上祭祀了名山大川、河流以及八神。
所謂的八神就是:第一神是天,第二神是地,第三神是兵神蚩尤,第四神是陰主,第五神是陽主,第六神是月主,第七神是日主,第八神是四時主。所以祭祀蚩尤是從秦始皇進行封禪大禮開始的。
秦朝滅亡後,劉邦建立了漢朝,劉邦是以布衣之身起家,關於劉邦起兵反秦有一個神話故事,是說劉邦曾經殺死了一條大蛇,這條大蛇是白帝的兒子,而殺死白帝之子的劉邦被認為是赤帝之子,劉邦起兵後不久,就開始祭祀蚩尤,把戰鼓和旗幟全部染成紅色,劉邦自認為是赤帝的後裔,以紅色為尊貴,同時認為漢朝是火德。
回覆列表
華夏自從有人類存在就有了祭祀,黃帝和蚩尤是華夏民族的人文祖先,這是公認的,雖然他們之間是敵人,但在戰爭中彼此融合,黃帝是少典的兒子,號軒轅氏,是上古華夏姬姓部落的首領,炎帝是上古華夏姜姓部落的首領,蚩尤是上古東夷部落的首領。
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在不斷的戰爭中融合,先是黃帝打敗了炎帝,整合了炎帝,然後黃、炎二帝聯合打敗了蚩尤,又整合了大部分的東夷族部落,黃帝、炎帝、蚩尤也就成為華夏民族的三大祖先,華夏族就是這麼來的。
炎黃二帝
到了五帝時期的舜帝,開始了以巡遊的方式祭祀,按照史記的說法,舜祭祀的是:上天、六宗、山川、群神。
《史記 封禪書》:尚書曰: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山川,遍群神。
這話的意思是:尚書上說:舜用美玉所做的渾天儀,觀察日月五星執行的法則,作為人民稼穡農事的依據。於是類祭於上天,禋祭於六宗(天、地、春、夏、秋、冬),望祭于山川,遍祭於群神,類祭、禋祭、望祭、遍祭都是不同的祭祀儀式,同時舜還在華夏不斷地進行巡遊,向東到達泰山,向南到達衡山,向西到達華山,向北到達恆山,向中到達嵩山,以五年時間巡察一次。
舜的接班人禹沿用的舜的祭祀,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夏朝滅亡後是商朝,商朝滅亡後是周朝,周朝的禮儀制度影響了後世幾千年的華夏社會,周朝的祭祀儀式是:冬至那一天,在城南祭祀上天,到了夏至,祭地,周天子還要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包括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和四瀆(黃河、長江、淮水、濟水)。
古代祭祀
在祭祀祖先方面,周朝郊祭祭祀的是后稷,后稷是帝嚳的長子,而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后稷的名字叫姬棄,周天子把后稷當成自己的祖先進行郊祭,而在宗廟祭祀方面,周天子祭祀的是周文王,周朝的祭祀沒有涉及到神的方面。
祭祀神是從秦國開始的,因為秦是周的繼承者,所以華夏把周之後的秦及與周並列的秦國也奉為正統,秦國從被立為諸侯的秦襄公開始進行祭祀,首先祭祀的是白帝,白帝是上古神話中主管西方的帝王,五行中對應的是“金”,五色中對應的是白色,一般被認為是黃帝的長子少昊,秦襄公與後來的秦文王都用馬駒、黃牛、羝羊這樣的三牲大禮來祭祀白帝。
之後,秦宣公渭水以南作密畤,祭祀青帝,又過了一百年之後,秦靈公開始祭祀黃帝與炎帝,史記中有明確的記載:
《史記 封禪書》: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這話就是說:秦靈公在吳陽設上畤,祭祀黃帝;設下畤,祭祀炎帝。
五帝:白帝、青帝、赤帝、黃帝、黑帝
這裡的上畤和下畤都是指祭祀的場所,秦國祭祀的場所有:密畤、鄜畤、下畤、上畤,分別在不同的地方,這是有講究的,比如鄜畤是祭祀的是白帝。
密畤祭祀的是青帝,青帝是掌管東方的神或者帝王,五行中對應的是“木”,五色中對應的是青色。
上畤祭祀的是黃帝,這裡的黃帝可以理解五帝之一的黃帝,也能理解為掌管中央的神,五行中對應的是”土“,五色中對應的是黃色。
下畤祭祀的是炎帝,也稱為赤帝,是掌管南方的神或者帝王,五行中對應的是”火“,五色中對應的是紅色。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認定秦朝是水德,崇尚黑色,還把黃河的名字改成了”德水“,以每年的冬季十月作為一年的開始,相當於今天的正月。秦始皇在泰山進行封禪的時候,一路上祭祀了名山大川、河流以及八神。
蚩尤
所謂的八神就是:第一神是天,第二神是地,第三神是兵神蚩尤,第四神是陰主,第五神是陽主,第六神是月主,第七神是日主,第八神是四時主。所以祭祀蚩尤是從秦始皇進行封禪大禮開始的。
秦朝滅亡後,劉邦建立了漢朝,劉邦是以布衣之身起家,關於劉邦起兵反秦有一個神話故事,是說劉邦曾經殺死了一條大蛇,這條大蛇是白帝的兒子,而殺死白帝之子的劉邦被認為是赤帝之子,劉邦起兵後不久,就開始祭祀蚩尤,把戰鼓和旗幟全部染成紅色,劉邦自認為是赤帝的後裔,以紅色為尊貴,同時認為漢朝是火德。
劉邦統一天下後,開始以正式的儀式進行祭祀,劉邦在長安修建了蚩尤廟進行祭祀,同時任命專門的官員負責祭祀的各項工作,比如劉邦設定了梁巫,來祭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設定了晉巫來祭祀五帝(白帝、青帝、赤帝、黃帝、黑帝)、東君、雲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設定了秦巫,負責祭祀社主、巫保、族累。設定了荊巫,負責祭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設定了九天巫,用來祭祀九天。設定了河巫用來祭祀河神。設定了南山巫用來祭祀南山和秦中。
劉邦
所以,漢朝不僅祭祀黃帝也祭祀蚩尤,祭祀黃帝的原因主要是:黃帝是五帝之一,主管中央,祭祀蚩尤的原因主要是:蚩尤是兵主,主管戰爭,祭祀蚩尤能讓自己一方打仗勝利,這是祭祀的內容不同罷了,不存在祭祀誰,不祭祀誰,古人巴不得把所有的神全部祭祀一遍,以保護自己的方方面面。
黃帝和蚩尤應該是處於半農耕半遊牧的狀態向農耕狀態的轉變過程,這從史書的記載也能看出來,史記中記載了黃帝不斷地遷移,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離開,從來也沒有在哪裡安定過,這種不斷遷移的日子是不可能靠種地為生的,而是靠遊牧與打獵為生的。
《史記 五帝本紀》: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地居住過。
華夏最初的大概地理位置
種植五穀、豢養家畜是神農氏發明的,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但並沒有大規模普及,當時的社會才剛剛擺脫原始社會不久,華夏大地遍佈著很多的部落,而黃帝是最大的一個,逐漸征服了反叛的部落,包括打敗了炎帝和蚩尤,統一了華夏。
在這個過程中,黃帝是居無定所的,打仗打到哪裡,就遷移到哪裡,史記上說黃帝向東到達了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向西到達了空桐(甘肅平涼市西),登上了雞頭山,向南到達了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向北驅逐了葷粥部族,並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城,從黃帝的行蹤來看,就能看出上古黃帝時代華夏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範圍。
黃帝在建立了自己的都城之後,就不再到處遷移,而是開始定居下來,最終形成了農耕民族的華夏,而蚩尤作為神農氏的後裔,其先祖發明了種植五穀與豢養家畜,蚩尤更是農耕民族的代表,所以準確地說,黃帝時期正是華夏生活習俗變化最大的時期,華夏由半農耕半遊牧的狀態逐漸向徹底的農耕狀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