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20308464529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①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幹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②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在教育實踐上他 美學中的孔子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態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1.當時諸侯稱霸、兼併戰爭比較常見,社會動盪,周王朝奴隸制搖搖欲墜.

    2.當時社會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

    3.禮崩樂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破壞

  • 2 # 使用者212126752924

    孔子生活時代是春秋時期,正處於諸侯割據,戰亂連綿的時候

    春秋時期是奴隸制瓦解 ,封建生產關係產生的時期 ,戰國是封建制確立的時期 ,伴隨社會的轉型 ,法律制度也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把sd卡上刪掉的音樂重置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