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家裡三字經

      導致農村家庭變遷的歷史因素: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民自主經營,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性增強。  2、城市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大量農業人口城市就業,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衰落。  3、教育事業的發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家庭、社會地位大大提高。  4、思想的解放。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農民居住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房屋由草土結構向磚瓦結構再向鋼筋水泥結構發展,由低矮陰暗的平房向高大明亮的樓房發展。  據在河南的典型農村調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居住形式的平頂房出現了突破性革命,牆體混磚到頂,頂部鋼筋水泥預製板取代了檁、椽、笆和三合土,房前簷設有走廊,寬三四尺,亦用鋼筋水泥預製板的立柱支撐。這種新式平頂房至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有向兩層發展的趨勢。房屋內部從牆到頂用“888”等新式塗料粉刷。地面用水泥漫過或用地板瓷磚鋪就,外部除用水泥勾磚縫外,有不少人家還用各種顏色瓷片鑲貼門窗,形成華美的外觀。尤其是頭門、堂屋門的門楣上邊,用瓷磚鑲上帶有花卉松鶴等吉祥圖案的匾額,更給房屋增添了溫馨親切的氣氛。  近些年來這種鋼筋水泥結構樓房逐漸取代磚木結構平房的變遷過程,不僅意味著農村居住條件的改善和居住空間的擴大,同時也意味著屋內的空間佈置更趨向合理化和專門化,大有向城市現代化公寓或別墅發展的趨向。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表明,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978年為8.1平方米,1997年為22.5平方米。時至2000年,農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就達到15平方米,基本上達到了小康階段的生活要求。“50年代住草房,70年代住瓦房,80年代住樓房,90年代住洋房”,這句話正是農民居住形式變化的生動寫照。  2、居民點由集中向分散發展,單家獨院日益增多。  據對鄂西州利川市28個典型村的調查資料:其總人口由1949年的14966人發展到1999年的39348人,增加了1.6倍。由於人口的增長,居民點也由1258個增加到3115個,增加了1.5倍。如元寶鄉小塘村,人口由解放初的700人增加到1999年的1797人,居民點由60個發展到152個;平鎮鄉桂花村由210人增加到512人,居民點由9個發展到74個。同時,從利川市的家庭結構來看,核心家庭中四口之家佔2192%,五口之家佔22.22%,六口之家佔14.38%,七口之家佔6.86%,八口之家佔3.4%.這種家庭結構的變化,無疑使村民居住日益分散,單家獨院的數量日益增多。    3、農民在市郊購房、城鎮建房的數量日漸增多。  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經商的需要,加之城鄉差別依然存在,全國各地均有部分農民在城鎮建房定居。以上海市郊奉賢縣為例,據統計,至1996年底,該縣登記在冊的外流人員28554人,購買農村私房的有609戶,暫居人口1786人,佔全縣外來流動人口的67%,其中購買農民兩層樓的518戶、平房91戶,總建築面積84609平方米,房價824.5萬元。這些外來購房戶中,來自浙江的366戶,安徽的126戶,江蘇的89戶,還有的來自四川、江西、山東、河南、寧夏、吉林等地。其中從事務農的656人,務工的358人,經商的55人,種、養殖業的53人,服務業的35人,其他629人。關於購房時間,1990年前外來人員購買農村私房的只有5戶,1996年達到609戶,年增幅60%以上。關於分佈情況,涉及奉賢縣21鎮200多個行政村,其中江海、莊行、青村三鎮就有344戶,佔全縣購房數的56%.[3]  4、一些富村或鄉鎮企業對一些弱村或窮村進行兼併。  村莊兼併現象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山東省,正從中國東部發達的沿海地區逐步向中西部地區推進。這種現象出現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在於:一是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一些富村和強企業不滿足自己的發展空間,有繼續擴張和膨脹的需要;二是市場經濟發展對資源流動與重組提出的新需求;三是村與村之間貧富差距的擴大及政府探索扶貧開發的新路子;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調如何判斷空調變壓器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