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紙。
我們知道它的前身是竹木和絲織品,也就是常說的竹簡、木牘和帛書。經典的“典”就是雙手捧著一排竹簡的樣子,而“經”就是編排竹簡的繩子。但竹簡太笨重了,而且繩子斷了容易次序錯亂,帛書太貴重了,一般人用不起。
漢代開始,聰明的華人開始用廢棄的麻造紙。值得學書者注意的是,幾乎在發明造紙術的同時,華人發明了塗布技術。所謂塗布,就是在紙面上均勻覆蓋一層塗料。為什麼要這麼做?
首先,因為竹簡和絲織品都是很光滑的,而早期麻纖維紙張是凹凸不平的,塗布可以使得介面光滑。第二,竹簡和絲織品都是不洇墨的,而麻纖維紙不夠緻密,墨水會滲透到疏鬆纖維之間的小空隙去,這樣就會形成洇墨。為了防止洇墨,也要在紙面上進行塗布。
因為要進行這麼多加工,所以古代的紙是很貴的,曾經有“洛陽紙貴”之說,絕非虛言。那麼窮人怎麼辦?
懷素家裡很窮,否則家裡也不會把他送到寺院裡面去。他練字用漆盤和蕉葉,這兩樣東西都是非常光滑。傳說中的紙中極品“澄心堂”,也是又光又滑的,跟我們現在的宣紙恰恰相反。
怎樣才能讓紙又光又滑?除了加塗料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工序是砑光,包括捶打。但很可惜,大部分古代造紙工藝都失傳了,默哀三分鐘。現在的宣紙,跟古紙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材料也不同。
古紙用麻、楮樹皮較多,而宣紙是用檀樹皮加稻草,成本有優勢,所以一統天下。古紙有塗布,宣紙一般沒有塗布,即便有也是簡單的膠礬。古紙滲墨,是垂直往下走的,而現在的宣紙是往平面擴散的。
可以透過自己加工把普通宣紙改造成類似古紙的效果,但是想要完全恢復古代技藝恐怕有很大難度。加工紙技術一般是秘傳的,在此不便多說。
其次說筆。
毛筆從開始就用獸毛,史前時代就有了,所謂蒙恬造筆是誤傳,大概他改進了制筆工藝吧?獸毛的選材大有講究,要生活在寒冷地帶的兔毛(紫毫)、青羊毫(羊毫)、黃鼠狼(狼毫)才成,至於什麼鹿毫、馬毫、牛耳毫之類都是偶爾為之不是主流。
為什麼要用這些小動物的毛呢?因為它們結構特殊,尖端是箭鋒一樣的流線型錐狀。像人頭髮就不能做毛筆,因為是直上直下的柱狀。它們的毛不僅形狀特殊,而且細膩、有彈性,換個說法就是剛柔兼備。
一支毛筆好不好,關鍵看它能不能剛柔合一,既要委婉細膩,又要起伏自如。現在的毛筆,要麼硬得象鬃刷,滿紙毛刺,要麼軟得象墩布,倒下自己起不來。無他,只是化學纖維在作怪。
順便說一下,古代的羊毫,和我們今天用的羊毫不是羊毫。他們使用的是野生高山青羊的脊背之毛,很短的,而且彈性也好。現在的羊毫取自山羊毛,軟軟的長長的。即便是兔毫和狼毫,也跟古代不同了,為啥呢?因為天氣變暖了,而且現在去哪裡找高山地域的野生兔子和黃鼠狼啊?都是家養的了,腦滿腸肥,毛粗肉厚。總之,做筆的毛料很難跟古代比啦。
再說制筆工藝,古今也有不同。古代制筆分為有心無心兩種,現代都有繼承,這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現在制筆的形制與古人不同。古代的筆,重點放在筆的腰力上,所以筆毫在筆管裡面栽得很深,出來的筆鋒又粗又短。
現在的筆重點放在鋒端,栽得淺,出來的筆鋒又細又長。其實制筆技術倒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成本。毛筆根部中間為增加彈性,往往填充硬毫,但有人開始新增纖維牟利。惡性迴圈之下,大家都開始摻假,這才真的要命。
再說獸毛也貴了,一隻像樣的純狼毫,大概得兩百以上;紫毫更慘,成本呢也得小兩百,但是也就寫個三五千字。從商業角度看,還是尼龍纖維好啊,又便宜、又耐用,只有一個缺點:寫不出好字。
之所以大規模應用尼龍纖維和宣紙,跟生活方式變遷也有關係。古人寫字是捧在手中看的,一般也就是三公分左右,甚至更小。明清以後家庭建築變高,懸掛在牆上的大字開始盛行。
而傳統的造紙和制筆工藝難以適應大字書寫,主要成本居高不下。這時宣紙應運興盛,也是時代需要。制筆業也開始生產大號毛筆,馬鬃鹿毛等長毫都大量出現,當然最多的還是長鋒羊毫。
尤其清代盛行篆書和隸書的風氣也助長了羊毫的流行,現代人開始拿羊毫寫行草,若要回到古典時代的風格恐怕是南轅北轍。
先說紙。
我們知道它的前身是竹木和絲織品,也就是常說的竹簡、木牘和帛書。經典的“典”就是雙手捧著一排竹簡的樣子,而“經”就是編排竹簡的繩子。但竹簡太笨重了,而且繩子斷了容易次序錯亂,帛書太貴重了,一般人用不起。
漢代開始,聰明的華人開始用廢棄的麻造紙。值得學書者注意的是,幾乎在發明造紙術的同時,華人發明了塗布技術。所謂塗布,就是在紙面上均勻覆蓋一層塗料。為什麼要這麼做?
首先,因為竹簡和絲織品都是很光滑的,而早期麻纖維紙張是凹凸不平的,塗布可以使得介面光滑。第二,竹簡和絲織品都是不洇墨的,而麻纖維紙不夠緻密,墨水會滲透到疏鬆纖維之間的小空隙去,這樣就會形成洇墨。為了防止洇墨,也要在紙面上進行塗布。
因為要進行這麼多加工,所以古代的紙是很貴的,曾經有“洛陽紙貴”之說,絕非虛言。那麼窮人怎麼辦?
懷素家裡很窮,否則家裡也不會把他送到寺院裡面去。他練字用漆盤和蕉葉,這兩樣東西都是非常光滑。傳說中的紙中極品“澄心堂”,也是又光又滑的,跟我們現在的宣紙恰恰相反。
怎樣才能讓紙又光又滑?除了加塗料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工序是砑光,包括捶打。但很可惜,大部分古代造紙工藝都失傳了,默哀三分鐘。現在的宣紙,跟古紙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材料也不同。
古紙用麻、楮樹皮較多,而宣紙是用檀樹皮加稻草,成本有優勢,所以一統天下。古紙有塗布,宣紙一般沒有塗布,即便有也是簡單的膠礬。古紙滲墨,是垂直往下走的,而現在的宣紙是往平面擴散的。
可以透過自己加工把普通宣紙改造成類似古紙的效果,但是想要完全恢復古代技藝恐怕有很大難度。加工紙技術一般是秘傳的,在此不便多說。
其次說筆。
毛筆從開始就用獸毛,史前時代就有了,所謂蒙恬造筆是誤傳,大概他改進了制筆工藝吧?獸毛的選材大有講究,要生活在寒冷地帶的兔毛(紫毫)、青羊毫(羊毫)、黃鼠狼(狼毫)才成,至於什麼鹿毫、馬毫、牛耳毫之類都是偶爾為之不是主流。
為什麼要用這些小動物的毛呢?因為它們結構特殊,尖端是箭鋒一樣的流線型錐狀。像人頭髮就不能做毛筆,因為是直上直下的柱狀。它們的毛不僅形狀特殊,而且細膩、有彈性,換個說法就是剛柔兼備。
一支毛筆好不好,關鍵看它能不能剛柔合一,既要委婉細膩,又要起伏自如。現在的毛筆,要麼硬得象鬃刷,滿紙毛刺,要麼軟得象墩布,倒下自己起不來。無他,只是化學纖維在作怪。
順便說一下,古代的羊毫,和我們今天用的羊毫不是羊毫。他們使用的是野生高山青羊的脊背之毛,很短的,而且彈性也好。現在的羊毫取自山羊毛,軟軟的長長的。即便是兔毫和狼毫,也跟古代不同了,為啥呢?因為天氣變暖了,而且現在去哪裡找高山地域的野生兔子和黃鼠狼啊?都是家養的了,腦滿腸肥,毛粗肉厚。總之,做筆的毛料很難跟古代比啦。
再說制筆工藝,古今也有不同。古代制筆分為有心無心兩種,現代都有繼承,這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現在制筆的形制與古人不同。古代的筆,重點放在筆的腰力上,所以筆毫在筆管裡面栽得很深,出來的筆鋒又粗又短。
現在的筆重點放在鋒端,栽得淺,出來的筆鋒又細又長。其實制筆技術倒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成本。毛筆根部中間為增加彈性,往往填充硬毫,但有人開始新增纖維牟利。惡性迴圈之下,大家都開始摻假,這才真的要命。
再說獸毛也貴了,一隻像樣的純狼毫,大概得兩百以上;紫毫更慘,成本呢也得小兩百,但是也就寫個三五千字。從商業角度看,還是尼龍纖維好啊,又便宜、又耐用,只有一個缺點:寫不出好字。
之所以大規模應用尼龍纖維和宣紙,跟生活方式變遷也有關係。古人寫字是捧在手中看的,一般也就是三公分左右,甚至更小。明清以後家庭建築變高,懸掛在牆上的大字開始盛行。
而傳統的造紙和制筆工藝難以適應大字書寫,主要成本居高不下。這時宣紙應運興盛,也是時代需要。制筆業也開始生產大號毛筆,馬鬃鹿毛等長毫都大量出現,當然最多的還是長鋒羊毫。
尤其清代盛行篆書和隸書的風氣也助長了羊毫的流行,現代人開始拿羊毫寫行草,若要回到古典時代的風格恐怕是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