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緣誰信呢

    如果不是名稱不一樣,估計很多人都分不清梅童魚、梅魚和小黃魚的區別。記得小時候跟老媽去菜場買魚時看到梅童魚還吐槽“這小黃魚咋這麼小?”時被老媽教訓過才知道這些黃魚系“堂兄弟”的區別。

    為什麼說它們是“堂兄弟”呢?因為從分類來說,梅童魚和小黃魚都是鱸形目、石首魚科的魚類,再細分下,梅童魚屬於梅童魚屬,小黃魚、梅子魚都屬於黃魚屬。我們可以理解成,它們同屬於一個大家庭,血緣相近,卻又不是親兄弟。

    梅魚又稱“梅子魚”,因為以前在舟山漁場形成小黃魚的漁汛(集中捕撈季節稱為漁汛)時節時正值梅子成熟,所以被稱為“梅子魚”。還被稱為小黃花、小春魚,它除了和梅童魚外形很像,和大黃魚也蠻像“親兄弟”,但梅魚永遠都不會長成大黃魚,因為兩種魚不是同一個品種。

    正常大小的梅魚,要比梅童魚大一些,最大體長約20釐米,體重200~300克,側扁,體背灰褐色,腹部金黃色,尾柄長為其高的2倍。口寬而傾斜,上下頜略相等。頭及身體被櫛鱗,鱗較大,背鰭及臀鰭鰭條膜上有2/3以上被小圓鱗。臀鰭鰭條少於10個。

    梅魚為近海底層結群性洄游魚類,棲息於泥質或泥沙底質的海區。產卵場在沿岸海區水深10~25米,越冬場一般為40~80米,魚群有明顯的垂直移動現象,黃昏時上升,黎明下降。清以來黃花魚就是供奉朝廷的貢品,清末名士周楚良就為它寫下了“白花不似黃花好,鰓下分明莫誤求”的詩句。

    梅童魚又俗稱大頭、細眼,顧名思義,它的頭大而圓鈍,眼睛卻較小,而且無眼瞼。不過因為梅童魚體長一般在9~14釐米,體重也只有16~50克,它的大頭就沒那麼明顯了。

    梅童魚體長形,側扁,尾柄細長;體上部呈灰褐色,下部腹側豔黃色,背鰭棘部邊緣及尾鰭末端黑色。口大而斜 ,口角達於眼的後緣。全身被鱗,鱗易脫落。側線發達。背鰭鰭棘部與鰭條部間有一凹刻,將背鰭分成兩部分,棘部由8根鰭棘組成,似三角形,基底短,鰭條部似長方形,基底長;臀鰭具2棘;尾鰭楔形。

    梅童魚棲息於近海、河口和港灣的泥或沙泥底質水域,不作長距離洄游,為溫水性魚類。在中國沿海均有分佈,黃海、東海數量較多。常用流刺網漁具捕撈,底拖網漁具可兼捕。《台州府志》裡描述梅童魚:“似石首而小,黃金色,味頗佳,頭大於身,人呼為‘梅大頭’。出四明梅山洋,枚名‘梅魚’。或雲:梅熟魚來,故名。”

    梅童魚以鮮吃為主,梅魚可以深加工出口;雖然是“堂兄弟”,但梅童魚和梅魚的價格差別比較大。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價,其原因還是物以稀為貴。梅魚的捕撈產量要比梅童魚高,梅童魚的產量要比梅魚少,它味道又好,價格自然就高了。

    梅童魚的產量少,價格高,肉嫩,含水分多,因此不適合深加工,就以鮮吃為主。小黃魚產量高,肉質雖然也鮮嫩,但比梅童魚的水分含量低,很適合水產深加工,可以做成香酥魚之類的休閒食品和魚肉糜,還會出口到俄羅斯等一些國家。

    正宗的野生小黃魚應該是大黃魚的幼崽,也可以稱為黃花魚,因通體金黃而得名,我們舟山這邊也叫“黃魚種”。兩種魚的區別在尾巴和鱗片,梅魚尾短粗鱗片大,黃魚種尾細長鱗片略小。“梅童魚”嘛就是魚頭特別大。

    選魚時新不新鮮,要看眼球和魚鰓。眼球飽滿,角膜透明清亮;鰓蓋緊密,鰓色鮮紅的,說明這魚是鮮的。和其他魚類一樣,如果魚體表鱗片易脫落,不完整,有破皮的,則說明這魚不鮮。另外,還可以摸一摸魚。鮮魚的肉質緊實有彈性,手指壓後能立即恢復,掂在手裡頭尾不彎曲。時間長了的死魚,手指鬆散很軟,手指一壓就是一個凹陷,且不會回彈。

    小黃魚、梅童魚、梅魚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這兩種魚的魚肉也都呈蒜瓣狀,且肉質鮮嫩刺軟,老少皆宜。但相比起來,梅童魚比梅子魚更鮮美。

    舟山人最傳統的做法除了清蒸,配點酸鹹菜煮湯,湯味酸中帶著鮮甜,真正美味。梅童魚還富含磷質,新鮮的梅童魚在暗地裡能發出螢石一樣的光亮,白白的,像銀子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2歲,真的中年危機了麼,工作找了一個月沒有找到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