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佛欣1
-
2 # 御史大夫001
統一全國,光復大漢,是劉備和諸葛亮平生的夙願。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握了蜀國的全域性,積極部署實施統一全國的準備。那麼憑蜀國的國力靠什麼能打敗兵多將廣地盤大的的曹魏呢?即使打敗了曹魏,還有一個江東富庶的孫家政權。統一天下的路太難,太艱辛。當時的諸葛亮到底是怎麼樣想的呢?又是什麼給了諸葛亮這麼大的勇氣呢?
第一,漢初,項羽大封天下,劉邦就被封在了蜀國,劉邦就是從這裡打出來的,打敗了強大的項羽。所以從這一成功的案例,給了諸葛亮很大的信心。覺得歷史會在一次重演。
第二,覺得自己是正義之師,當時三家都當了皇帝,就劉備政權認為自己是正統,一是姓劉,而是國號也是漢。在當時覺得自己站在了道德輿論最高點,是人心所向。
第三,諸葛亮覺的四川糧食足,兵員廣。只可惜對戰線過長後勤的補給問題準備不足,雖然發明了木牛流馬也是治標不治本。
第四,曹操一死,曹丕年輕,諸葛亮覺得曹魏皇帝年輕,政局不穩,是個好時機,沒想到曹丕雖然年輕卻是一位很有能力的皇帝,曹丕死後又覺的機會來了,只可惜曹睿還是很有能力,不想孫權的兒子一樣,一群窩囊廢。
第五,諸葛亮也知道統一全國是路漫漫,一個長期的過程,考慮到自己的身體和年齡問題,也是博一博單車變摩托了
-
3 # 材料科學分析
諸葛亮逆潮流而動,意圖恢復漢室,欲報劉備知遇之恩。出師表中說,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所以諸葛亮雖然聰明,但思想境界並不高,或者說沒有更先進的理論激發人們的鬥志,僅僅限於知恩圖報。
漢朝數百年,後來腐朽不堪,已經不適合時代發展要求。其實,劉備諸葛亮心知肚明,劉備成都稱帝就是證明。恢復漢室是團結人心的需要,僅僅是一種口號而已。
劉備任人唯親,心胸狹隘,限制了蜀國的發展壯大。諸葛亮不注重培養人才,事必躬親,又不注重休養生息,蜀國實際上民不聊生,人口凋敝。
諸葛亮不懂得讓蜀國恢復元氣,在危急存亡之秋,仍然頻頻出戰,實際上以卵擊石,有玉石俱焚的意味。自己最終累死於戰場。
-
4 # 球迷紅旗
一是因為中興漢室的信念,二是因為敵強我弱,且蜀地易守難攻,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環境,拖慢並破壞對手的休養生息,故而做出以攻代守的戰略選擇!
惜天不假年!未能敵過司馬懿的猥瑣發育!
-
5 # 行者
關於走麥城和劉備的夷陵之戰以後,蜀漢從荊州方向進攻曹魏已經沒有可能了。
為什麼諸葛亮要堅持北伐,六出祁山?因為諸葛亮看到這樣的形勢:以曹魏和蜀漢的綜合國力對比來看,蜀漢早晚會被曹魏滅亡,北伐如果成功就會擺脫這個結果。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而在曹魏政權內部,隨著曹操、曹丕的先後離世,更為北伐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把握住了就有可能實現劉備遺志,作為受劉備的三顧之恩、託孤之重的諸葛亮,當然會舉蜀漢之國力,六出祁山了。
-
6 # 化學志松
恢復漢室只是口號而已!古來的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各方都會搞個口號(曹操也是漢室丞相)。北伐是因為知道蜀漢實力弱,以攻為守(更陰暗的說法,是諸葛亮為了把持權利)。
-
7 # 珍愛惜緣16
諸葛亮明知蜀國勢弱,卻堅持北代,因為諸葛亮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思想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選擇了一條以復興漢室為已任的艱難道路。諸葛亮北伐以失敗告終不是偶然的。因為戰爭是政治、經濟、軍事的綜合較量,無論哪一個方面蜀漢都處於劣勢。曹魏擁有整個黃河流域,兵強馬壯,有雄兵四五十萬,人才眾多,勇略兼備,力量超過吳、蜀兩國的總和,應付東西兩線作戰綽綽有餘。蜀漢偏踞一州,兵弱將寡。諸葛亮慘淡經營,才養成了一支不到二十萬人的軍隊,即要留守後方,東防孫權,又要維持糧運,所以每次用兵不過十餘萬人,投入第一線的只有數萬之眾,因此只能在一個方向使用,形成了打消耗戰的局面,弱小之蜀注一定了要失敗。在政治上魏明帝是一個明主,剛毅果斷察納雅言,決策正確反應迅速,這是後主劉禪不能相比的。
回覆列表
展示自己的能力!其實,守住蜀國的富庶之地,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把部隊操練好,三國鼎立是不會破局的!什麼六出祁山,老百姓連年征戰,相當於勞民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