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 ——韓愈 祭十二郎文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一部好的作品必須是發乎於情。讀韓愈的這篇祭文,不悲傷者甚少。人死不能復生,作者透過這種祭文形式追悼死者,文中體現真摯的情感,樸實的言語讓人感動,乃祭文中另類,抒情類佳作。
一、全文總結
這篇祭文主要講述了,韓氏家族自韓愈父母死後每況日下,人丁稀少。之後韓愈哥哥韓會和嫂子鄭氏獨撐門面,待到韓會死後,嫂子鄭氏扶養韓愈和侄子十二郎相依為命。時年韓愈十七歲從宜城去京都發展 ,十年間二人見面甚少。不料待到韓愈官運好轉,打算回鄉與十二郎相聚時,突聞噩耗十二郎已死,悲從中來,淚涕連連,寫下此祭文,悼念侄子。
二、寫作背景
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韓愈自小家族人丁稀少,與嫂子侄子一起相依為命,感情很好。待到韓愈長大後去京都發展,與侄子十二郎見面次數變少,當時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才榮登進士,後來韓愈做官又觸犯權貴,多次被貶謫。等到新皇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過逝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勾起他辛酸的回憶,於是寫下這篇祭文。
三、 寫作技巧
一篇好的作品離不開值得借鑑的寫作技巧,或聲情並茂,或通篇無華麗語句但字字含淚,引人淚目。我透過以下幾個方面詳解下這篇文的寫作技巧和構思。
一、文體特殊,不拘形式
本文文體是一篇祭祀文,也稱“悼詞”。這種文體常用來悼念亡人,抒發悲痛感情,然本文文體結構又與當時的祭文形式不同。
傳統祭文有固定的形式,內容多是開頭介紹死者逝去的時間、地點、享年等,然後才開始介紹的生平事蹟,評價功德,最後才向親屬表示慰問。
韓愈寫的這篇祭文在傳統文體上進行了改變,拋去原有的形式化,改為從抒情方面下手,透過敘述家庭等生活瑣事,悼念侄子,寫的情真意切,很有特色,故此文千古流傳。形式上則破駢為散,自由多變,重在抒情。
二、重在抒情,感情真摯
本文字數不多,通篇記敘抒情,或追憶,或悔恨,或遺憾,或感動,感情豐富,引起讀者共鳴。
1、思念君兮君已亡
2、痛苦哀悼引過往
3、骨肉親情難自棄
4、追悔莫及傷別離
5、 嘆人生無常,哀滄海桑田
6、宦途堪笑不勝悲,昨日榮華今日衰。
以上六種感情,是作者在本篇文章中所抒發的感情。透過敘述過往種種,勾起回憶,思韓家兩代獨留一人,形單影隻。痛十二郎生病未得相看,骨肉親情實難忘記。願一生相依,奈何早生白髮,昔人已逝,悔恨自己關心過少,未能及時陪伴。嘆人生無常,世事變幻,滄海滄田,又有什麼能不變!一入官場身不由己,幾經磨難,宦海沉浮,終是落得形單影隻,孤苦一人。謀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要來何用。
三、語言形式特殊,如泣如訴
作者在本文的語言運用上採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嗚呼哀哉,採用這些語氣詞語營造文章悔恨、悲痛、自責的氛圍。
本文雖為祭文,但似乎通篇在敘事,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作者採用“吾”和“汝”的人稱關係,拉進距離,體現叔侄二人感情友好。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無定的心理狀態。最後文章結尾採用“汝病吾不知時, 汝歿吾不知日”這句話,使用排比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巧妙運用。
文章中多處作者寫作以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視角,透過一些語句讓讀者體會他當時的心情,有時自言自語,有時又語無倫次。文章中字裡行間也沒有使用對仗、排比、比喻等、誇張等修辭手法,更沒有什麼太多華麗的轉折,巧妙的情節設定,只有樸素的語言,用它講述普通人的故事,說普通人的悲傷。
在用詞上作者通篇拋卻了唐朝盛行的華麗用詞,採用精煉簡潔的語句抒發情感,字詞樸實無華,字裡行間情意滿滿。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 ——韓愈 祭十二郎文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一部好的作品必須是發乎於情。讀韓愈的這篇祭文,不悲傷者甚少。人死不能復生,作者透過這種祭文形式追悼死者,文中體現真摯的情感,樸實的言語讓人感動,乃祭文中另類,抒情類佳作。
一、全文總結
這篇祭文主要講述了,韓氏家族自韓愈父母死後每況日下,人丁稀少。之後韓愈哥哥韓會和嫂子鄭氏獨撐門面,待到韓會死後,嫂子鄭氏扶養韓愈和侄子十二郎相依為命。時年韓愈十七歲從宜城去京都發展 ,十年間二人見面甚少。不料待到韓愈官運好轉,打算回鄉與十二郎相聚時,突聞噩耗十二郎已死,悲從中來,淚涕連連,寫下此祭文,悼念侄子。
二、寫作背景
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韓愈自小家族人丁稀少,與嫂子侄子一起相依為命,感情很好。待到韓愈長大後去京都發展,與侄子十二郎見面次數變少,當時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才榮登進士,後來韓愈做官又觸犯權貴,多次被貶謫。等到新皇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過逝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勾起他辛酸的回憶,於是寫下這篇祭文。
三、 寫作技巧
一篇好的作品離不開值得借鑑的寫作技巧,或聲情並茂,或通篇無華麗語句但字字含淚,引人淚目。我透過以下幾個方面詳解下這篇文的寫作技巧和構思。
一、文體特殊,不拘形式
本文文體是一篇祭祀文,也稱“悼詞”。這種文體常用來悼念亡人,抒發悲痛感情,然本文文體結構又與當時的祭文形式不同。
傳統祭文有固定的形式,內容多是開頭介紹死者逝去的時間、地點、享年等,然後才開始介紹的生平事蹟,評價功德,最後才向親屬表示慰問。
韓愈寫的這篇祭文在傳統文體上進行了改變,拋去原有的形式化,改為從抒情方面下手,透過敘述家庭等生活瑣事,悼念侄子,寫的情真意切,很有特色,故此文千古流傳。形式上則破駢為散,自由多變,重在抒情。
二、重在抒情,感情真摯
本文字數不多,通篇記敘抒情,或追憶,或悔恨,或遺憾,或感動,感情豐富,引起讀者共鳴。
1、思念君兮君已亡
2、痛苦哀悼引過往
3、骨肉親情難自棄
4、追悔莫及傷別離
5、 嘆人生無常,哀滄海桑田
6、宦途堪笑不勝悲,昨日榮華今日衰。
以上六種感情,是作者在本篇文章中所抒發的感情。透過敘述過往種種,勾起回憶,思韓家兩代獨留一人,形單影隻。痛十二郎生病未得相看,骨肉親情實難忘記。願一生相依,奈何早生白髮,昔人已逝,悔恨自己關心過少,未能及時陪伴。嘆人生無常,世事變幻,滄海滄田,又有什麼能不變!一入官場身不由己,幾經磨難,宦海沉浮,終是落得形單影隻,孤苦一人。謀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要來何用。
三、語言形式特殊,如泣如訴
作者在本文的語言運用上採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嗚呼哀哉,採用這些語氣詞語營造文章悔恨、悲痛、自責的氛圍。
本文雖為祭文,但似乎通篇在敘事,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作者採用“吾”和“汝”的人稱關係,拉進距離,體現叔侄二人感情友好。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無定的心理狀態。最後文章結尾採用“汝病吾不知時, 汝歿吾不知日”這句話,使用排比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巧妙運用。
文章中多處作者寫作以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視角,透過一些語句讓讀者體會他當時的心情,有時自言自語,有時又語無倫次。文章中字裡行間也沒有使用對仗、排比、比喻等、誇張等修辭手法,更沒有什麼太多華麗的轉折,巧妙的情節設定,只有樸素的語言,用它講述普通人的故事,說普通人的悲傷。
在用詞上作者通篇拋卻了唐朝盛行的華麗用詞,採用精煉簡潔的語句抒發情感,字詞樸實無華,字裡行間情意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