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蒗是一個多民族的山區內陸縣,居住有彝、漢、摩梭人、普米、僳僳、納西、藏、白、壯、傣、苗、回等12個民族,民俗民風純樸、獨特。 1、節日第一、火把節。火把節(彝語稱杜責),是彝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的日期,原則上是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但有的在此前後另擇吉日過節。第二、過年節。過年節(彝語稱庫施),是彝族又一盛大傳統節日。彝族過年日期各異,一般視農活完成的情況決定。1988年縣人民政府決定,每年農曆11月16日—18日定為彝族過年日。第三、二月八節和三月三節。二月八節,在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三月三節,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第四、初十五節。彝族一般不過春節,但到農曆正月十五日有打雞斷口嘴、打豬頭驅邪活動。2、飲食第一、飯食。彝族居住在山區,食品主要有馬鈴薯、蕎麥、燕麥、大小麥、玉米、圓根、青菜等。第二、肉食。彝區的肉食類主要有牛、羊、豬、雞等,以羊肉為貴。殺豬,以火去毛,也可用開水去毛。殺綿羊,用一木棒猛擊頸部倒地後,捏其咽喉窒息而死。殺牛,用斧頭猛擊頭部,待牛昏倒後,割斷咽喉,放血剝皮。殺雞,捏其頸部窒息而死後,燒毛或燙毛。第三、飲酒。彝族以酒為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設宴待客、調解糾紛、驅鬼求神等都離不開酒。彝人好酒,尤喜烈酒,習慣飲“寡酒”,即飲酒不吃菜。彝族有規矩,男子路遇背酒婦女,親戚朋友帶酒登門拜訪探望,須贈一份禮,或為錢幣、衣物,或為牲畜、糧食等。第四、飲茶。彝族好茶,凡中年以上男女均有飲茶習慣。以陶製小砂罐熬煮,以精製制小瓷杯作茶盅,以蕎粑、炒麵為佐食。有的還在茶水中加食鹽。第五、吸菸。彝族愛吸自種的蘭花煙,且有吸菸不能斷代之說。彝諺說:“煙為子孫煙,吸菸子孫旺”。彝族成年、老年男女幾乎都吸菸,青年男女也有吸菸者。3、服飾建國前,寧蒗彝族的裝飾品以金、銀、銅、玉、骨、貝等為原料製成,品種繁多。女子,特別是青年女子喜戴飾物。男子有穿左耳戴珠習慣。彝族服裝以毛麻製品為主,女子服裝式樣隨年齡而變化,特別是下裙和頭帕。男子服裝式樣,小孩、青年、中年、老年都差別不大。色調和繡花鑲邊程度則與年齡大小和身份有關,一般年紀大者較素淡,年紀輕者較豔麗;諾的服裝較為素淡,即使青年女子也很少鑲邊繡花,以示莊重、高貴。百姓服裝較為豔麗,富裕家庭青年女子服裝鑲邊繡花,豔麗炫目。無論是女子、男子服裝,還是諾、百姓服裝,季節性都不強,寒暑不變,終年身披披氈既為避雨又為禦寒。建國後,大多數男子和少數女子改穿漢裝。穿彝族服裝者,其服裝已以棉、絲、纖維製品為主,款式新穎,縫製精細。4、婚姻建國前,寧蒗彝族實行嚴格的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優先婚制度。男女婚事由父母包辦,指腹為婚和幼時擇配偶極為普遍,男女雙方均無戀愛自由權和婚姻自主權。解放後,彝族原有的婚姻制度已逐漸改變,異族通婚及由於奴隸制的消亡過去所謂的不同等級的男女通婚者已漸多,男女青年已有一定的戀愛自由權,但仍有父母包辦和買賣婚姻現象。5、喪葬寧蒗彝族除對未滿週歲夭折的嬰兒實行土葬,對患麻風病死者實行裹牛皮蓋鍋土葬外,其餘皆行火葬。 1、節日慶典和祭祀禮儀第一、春節。摩梭人稱庫史,意即新年。摩梭人過春節,隆重熱鬧。第二、端午節。摩梭人過端午節,除象漢族一樣,採草藥、喝雄黃酒以及擺宴外,還要燒松枝,燒糌粑,灑敬酒淨水,唸經文,祭祀山神、水神和日、月、星、天神以求保護莊稼,保佑人畜平安,不要下冰雹刮狂風,降瘟疫鬧災害。第三、轉山節(包括瀘沽湖)。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是,是摩梭人的轉山轉海節。第四、祭祖節。農曆十月,摩梭每戶人家由打巴或喇嘛擇定吉日殺年豬。殺年豬這天,即是祭祖節,請打巴唸經,敬神祭祖,儀式隆重。第五、祭牧神節。農曆正月十二日這天,所有摩梭家庭都要做很豐盛的早餐,而且一定要煮豬心子。吃飯前先燒香祭供,專門祭祀牧神。第六、祭土地節。農曆十一月三十日,摩梭村寨以某一家為重點,請打巴念祭土地神的經,同時也念咒各種害蟲的經,請天、地、山、水神禁止風、旱、澇、雹、洪、蟲等災害,保護地裡的莊稼正常生長,獲得豐收,在以某一戶為主的請打巴唸經的同時,每家都要用樹枝在田邊地角燒大塘煙火,全村煙霧迷漫,祭祀天、地、山、水神,摩梭人稱這個儀式為“地補”。
寧蒗是一個多民族的山區內陸縣,居住有彝、漢、摩梭人、普米、僳僳、納西、藏、白、壯、傣、苗、回等12個民族,民俗民風純樸、獨特。 1、節日第一、火把節。火把節(彝語稱杜責),是彝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的日期,原則上是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但有的在此前後另擇吉日過節。第二、過年節。過年節(彝語稱庫施),是彝族又一盛大傳統節日。彝族過年日期各異,一般視農活完成的情況決定。1988年縣人民政府決定,每年農曆11月16日—18日定為彝族過年日。第三、二月八節和三月三節。二月八節,在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三月三節,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第四、初十五節。彝族一般不過春節,但到農曆正月十五日有打雞斷口嘴、打豬頭驅邪活動。2、飲食第一、飯食。彝族居住在山區,食品主要有馬鈴薯、蕎麥、燕麥、大小麥、玉米、圓根、青菜等。第二、肉食。彝區的肉食類主要有牛、羊、豬、雞等,以羊肉為貴。殺豬,以火去毛,也可用開水去毛。殺綿羊,用一木棒猛擊頸部倒地後,捏其咽喉窒息而死。殺牛,用斧頭猛擊頭部,待牛昏倒後,割斷咽喉,放血剝皮。殺雞,捏其頸部窒息而死後,燒毛或燙毛。第三、飲酒。彝族以酒為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設宴待客、調解糾紛、驅鬼求神等都離不開酒。彝人好酒,尤喜烈酒,習慣飲“寡酒”,即飲酒不吃菜。彝族有規矩,男子路遇背酒婦女,親戚朋友帶酒登門拜訪探望,須贈一份禮,或為錢幣、衣物,或為牲畜、糧食等。第四、飲茶。彝族好茶,凡中年以上男女均有飲茶習慣。以陶製小砂罐熬煮,以精製制小瓷杯作茶盅,以蕎粑、炒麵為佐食。有的還在茶水中加食鹽。第五、吸菸。彝族愛吸自種的蘭花煙,且有吸菸不能斷代之說。彝諺說:“煙為子孫煙,吸菸子孫旺”。彝族成年、老年男女幾乎都吸菸,青年男女也有吸菸者。3、服飾建國前,寧蒗彝族的裝飾品以金、銀、銅、玉、骨、貝等為原料製成,品種繁多。女子,特別是青年女子喜戴飾物。男子有穿左耳戴珠習慣。彝族服裝以毛麻製品為主,女子服裝式樣隨年齡而變化,特別是下裙和頭帕。男子服裝式樣,小孩、青年、中年、老年都差別不大。色調和繡花鑲邊程度則與年齡大小和身份有關,一般年紀大者較素淡,年紀輕者較豔麗;諾的服裝較為素淡,即使青年女子也很少鑲邊繡花,以示莊重、高貴。百姓服裝較為豔麗,富裕家庭青年女子服裝鑲邊繡花,豔麗炫目。無論是女子、男子服裝,還是諾、百姓服裝,季節性都不強,寒暑不變,終年身披披氈既為避雨又為禦寒。建國後,大多數男子和少數女子改穿漢裝。穿彝族服裝者,其服裝已以棉、絲、纖維製品為主,款式新穎,縫製精細。4、婚姻建國前,寧蒗彝族實行嚴格的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優先婚制度。男女婚事由父母包辦,指腹為婚和幼時擇配偶極為普遍,男女雙方均無戀愛自由權和婚姻自主權。解放後,彝族原有的婚姻制度已逐漸改變,異族通婚及由於奴隸制的消亡過去所謂的不同等級的男女通婚者已漸多,男女青年已有一定的戀愛自由權,但仍有父母包辦和買賣婚姻現象。5、喪葬寧蒗彝族除對未滿週歲夭折的嬰兒實行土葬,對患麻風病死者實行裹牛皮蓋鍋土葬外,其餘皆行火葬。 1、節日慶典和祭祀禮儀第一、春節。摩梭人稱庫史,意即新年。摩梭人過春節,隆重熱鬧。第二、端午節。摩梭人過端午節,除象漢族一樣,採草藥、喝雄黃酒以及擺宴外,還要燒松枝,燒糌粑,灑敬酒淨水,唸經文,祭祀山神、水神和日、月、星、天神以求保護莊稼,保佑人畜平安,不要下冰雹刮狂風,降瘟疫鬧災害。第三、轉山節(包括瀘沽湖)。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是,是摩梭人的轉山轉海節。第四、祭祖節。農曆十月,摩梭每戶人家由打巴或喇嘛擇定吉日殺年豬。殺年豬這天,即是祭祖節,請打巴唸經,敬神祭祖,儀式隆重。第五、祭牧神節。農曆正月十二日這天,所有摩梭家庭都要做很豐盛的早餐,而且一定要煮豬心子。吃飯前先燒香祭供,專門祭祀牧神。第六、祭土地節。農曆十一月三十日,摩梭村寨以某一家為重點,請打巴念祭土地神的經,同時也念咒各種害蟲的經,請天、地、山、水神禁止風、旱、澇、雹、洪、蟲等災害,保護地裡的莊稼正常生長,獲得豐收,在以某一戶為主的請打巴唸經的同時,每家都要用樹枝在田邊地角燒大塘煙火,全村煙霧迷漫,祭祀天、地、山、水神,摩梭人稱這個儀式為“地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