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因此狗在生物學劃分上歸為狼的亞種之一,也就是說狗雖然轉變了“身份”,但依然是狼。那麼,同樣是狼,為了野生的狼通常一生只有一個異性伴侶,而狗的伴侶卻數不清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科學家們根據目前考古結合DNA分析發現,在人類馴化的所有動物中,狼是最先被馴化的,而根據科學家們2016年發表的論文分析看,人類馴化狼一共有兩次,一次是發生在距今約3.5萬年前的歐洲,一次是發生在距今約1.5萬年前的亞洲。不過,科學家透過對比舊石器時代的歐洲犬骨骼與現代歐洲犬骨骼發現,二者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因此,科學家們認為現代犬是發生在距今1.5萬年前的那一次馴化後的後代。(下圖為北美出土的狗骨骼)
那麼,好好的食肉動物狼為什麼會變成以素食為主的狗呢?
狼在野生環境下,自由不被束縛,而且它們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吃的是肉,而變成狗之後,它們失去了自由,雖然溫飽解決了,但吃的大都是以澱粉為主的食物。那麼,狼為什麼會放棄自由和肉,來到人類身邊呢?
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關於狐狸“自我馴化”的文章或許能夠給我們答案,研究人員發現,在英國一部分赤狐自發的從森林中走到了城鎮的邊緣,在英國的蘇格蘭博物館中,研究人員透過對比大量的赤狐頭骨,發現這些走到城鎮邊緣並且以此為“家”的赤狐頭骨有著明顯的不同,它們的頭骨更接近與狗的頭骨,反而與森林中的赤狐不同:吻部變短、變寬,大腦變小。
研究人員認為,狼之所以能夠被馴化與狐狸的頭骨變化有關,在一萬多年前,一部分狼也像如今的狐狸一樣走到了人類居住地附近,並且它們對人沒有表現出主動攻擊性,還會翻找人類的生活垃圾。這樣習性和食性不斷的改變下,這些狼的唾液澱粉酶活性增強,能夠消化更多的高澱粉食物。之後,它們開始接受人類給予的食物,而在距今約1.5萬年前,人類還處於中石器時代,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他們只是具備組合工具和磨製的石器,而狼作為一種兇猛的動物,一旦成為人類的幫手,會讓人類在捕獵時的成功率增加,受傷機率降低。
於是,在狼走向自我馴化的道路時(主動地靠近人,且表現出親和性),人類的主動給予,促使了狼進一步的馴化,最終狼成為了人類的幫手-狗。
狼確實都是一夫一妻制的,而反觀狗就不一樣了,記得小時候家住農村,狗經常散養,結果雌性狗懷孕了,都不知道是誰家狗的後代,而且在每年的繁殖期,狗都有不同的伴侶。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異呢?有兩個主要的因素:
首先是狼和狗的社會結構
狼是典型的群居動物,不同於其他群居動物的是,狼群是以家庭為核心的集體,它們的首領為一對成年狼,剩下的成員大都是它的子女。正是因為這種社會結構,讓狼的繁殖關係非常的清晰,因為本身動物都在儘可能地避免近親繁殖。而狗就不同了,它在人工的飼養下,已經成為了獨居動物,而且狗大都是被圈養的,一旦有機會繁殖,它們就會多找異性,這樣才能將自己的後代最大化。
其次是繁殖約束
在一個狼群中,只有狼首領夫婦具有繁殖的權利,剩下的成員即便是自己的後代也不允許繁殖,因為狼是群居動物,它們群居雖然應對危險的能力提升,但同時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食物來支撐。而繁殖期的狼需要的能力必然是更多的,因此如果所有的狼都能參與繁殖,那麼由於食物匱乏和捕獵成員的減少,後代的存活率就會受到影響。所以,狼群中,除了頭狼夫婦,其他狼想要繁殖就必須離開族群,重新組建一個新的族群。
狼的“一夫一妻制”是由它們的習性決定的,它們屬於群居動物,而且在族群中首領原本就是一對成年狼,所以,除非一方死亡,否則這個結構不會被打破。但狗就不一樣了,它們沒有任何的約束(人只要不給它們做節育),只要有機會定然會與不同的異性繁殖後代。
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因此狗在生物學劃分上歸為狼的亞種之一,也就是說狗雖然轉變了“身份”,但依然是狼。那麼,同樣是狼,為了野生的狼通常一生只有一個異性伴侶,而狗的伴侶卻數不清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狼是如何變成狗的?科學家們根據目前考古結合DNA分析發現,在人類馴化的所有動物中,狼是最先被馴化的,而根據科學家們2016年發表的論文分析看,人類馴化狼一共有兩次,一次是發生在距今約3.5萬年前的歐洲,一次是發生在距今約1.5萬年前的亞洲。不過,科學家透過對比舊石器時代的歐洲犬骨骼與現代歐洲犬骨骼發現,二者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因此,科學家們認為現代犬是發生在距今1.5萬年前的那一次馴化後的後代。(下圖為北美出土的狗骨骼)
那麼,好好的食肉動物狼為什麼會變成以素食為主的狗呢?
狼在野生環境下,自由不被束縛,而且它們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吃的是肉,而變成狗之後,它們失去了自由,雖然溫飽解決了,但吃的大都是以澱粉為主的食物。那麼,狼為什麼會放棄自由和肉,來到人類身邊呢?
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關於狐狸“自我馴化”的文章或許能夠給我們答案,研究人員發現,在英國一部分赤狐自發的從森林中走到了城鎮的邊緣,在英國的蘇格蘭博物館中,研究人員透過對比大量的赤狐頭骨,發現這些走到城鎮邊緣並且以此為“家”的赤狐頭骨有著明顯的不同,它們的頭骨更接近與狗的頭骨,反而與森林中的赤狐不同:吻部變短、變寬,大腦變小。
研究人員認為,狼之所以能夠被馴化與狐狸的頭骨變化有關,在一萬多年前,一部分狼也像如今的狐狸一樣走到了人類居住地附近,並且它們對人沒有表現出主動攻擊性,還會翻找人類的生活垃圾。這樣習性和食性不斷的改變下,這些狼的唾液澱粉酶活性增強,能夠消化更多的高澱粉食物。之後,它們開始接受人類給予的食物,而在距今約1.5萬年前,人類還處於中石器時代,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他們只是具備組合工具和磨製的石器,而狼作為一種兇猛的動物,一旦成為人類的幫手,會讓人類在捕獵時的成功率增加,受傷機率降低。
於是,在狼走向自我馴化的道路時(主動地靠近人,且表現出親和性),人類的主動給予,促使了狼進一步的馴化,最終狼成為了人類的幫手-狗。
狼為什麼“一夫一妻”,而狗就沒有固定的伴侶?狼確實都是一夫一妻制的,而反觀狗就不一樣了,記得小時候家住農村,狗經常散養,結果雌性狗懷孕了,都不知道是誰家狗的後代,而且在每年的繁殖期,狗都有不同的伴侶。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異呢?有兩個主要的因素:
首先是狼和狗的社會結構
狼是典型的群居動物,不同於其他群居動物的是,狼群是以家庭為核心的集體,它們的首領為一對成年狼,剩下的成員大都是它的子女。正是因為這種社會結構,讓狼的繁殖關係非常的清晰,因為本身動物都在儘可能地避免近親繁殖。而狗就不同了,它在人工的飼養下,已經成為了獨居動物,而且狗大都是被圈養的,一旦有機會繁殖,它們就會多找異性,這樣才能將自己的後代最大化。
其次是繁殖約束
在一個狼群中,只有狼首領夫婦具有繁殖的權利,剩下的成員即便是自己的後代也不允許繁殖,因為狼是群居動物,它們群居雖然應對危險的能力提升,但同時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食物來支撐。而繁殖期的狼需要的能力必然是更多的,因此如果所有的狼都能參與繁殖,那麼由於食物匱乏和捕獵成員的減少,後代的存活率就會受到影響。所以,狼群中,除了頭狼夫婦,其他狼想要繁殖就必須離開族群,重新組建一個新的族群。
總結狼的“一夫一妻制”是由它們的習性決定的,它們屬於群居動物,而且在族群中首領原本就是一對成年狼,所以,除非一方死亡,否則這個結構不會被打破。但狗就不一樣了,它們沒有任何的約束(人只要不給它們做節育),只要有機會定然會與不同的異性繁殖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