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樂悅266

    李商隱《錦瑟》解讀

      初讀李商隱 《錦瑟》,我們感受到的是意象的豐富與朦朧,以及詩中流露出的濃濃的抒情氣氛,但怎麼美又讓人感到茫然。

      李商隱一生經歷了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這時,曾經是歷史上空前強大和繁榮的唐朝,已經趨於沒落。

      李商隱作為此時傑出的、有代表性的詩人。在詩歌藝術方面,他透過廣泛學習前人,慘淡經營,自成一格,創造了深婉精麗,富於感傷情調和象徵暗示色彩的新詩風,為古代詩歌抒情藝術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李商隱是政治上頗有抱負而遭遇非常不幸的詩人,從少年時期起,他就懷著“凌雲一寸心”,以後在政治上雖屢遭挫折,仍不時吟唱出“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旦吟王粲從軍樂,不賦淵明歸去來”等具有奮發進取精神的詩句,直到淒涼的晚年,仍為抱負成虛而悵惘不已。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可能是詩人晚年回顧平生遭遇,抒寫身世之感的篇章。與前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相比,李杜他們抒寫人生感慨,往往以對整個社會現實的感慨為前提。像李白的“吟濤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杜甫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夢李白二首》 )等就是如此。到了李商隱詩中,表達人生感慨發展為基本主題,這成為他創作中一種自覺的貫串一切的要求。從李杜的面對現實,以表達社會感受為主;到李商隱的面對自我,以表達身世之感人生感慨為主,正反映出唐王朝知識分子的心態由盛世時的開放外向到衰世時的內向收斂的變化過程。與同時代的杜牧相比,李商隱詩歌的沉鬱、感傷以及個性特徵的鮮明突出,更能體現歷史的趨勢和時代特點。

      本篇素稱難解,歧說紛紛,實則首尾兩聯已明言。這是思華年而不勝惘然之作。此時詩人已經四十六歲,與首句見五十弦瑟而心驚之語正合。即因睹錦瑟之形(五十弦),聞錦瑟之聲(弦弦柱柱所發的悲聲)而生。所以頷、頸兩聯即承“一弦一柱思華年”,既摹寫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幽、縹緲的音樂意境,又藉助於描摹音樂意境的象徵性圖景對華年所歷所感作概括而形象的反映。關鍵在於“華年”二字,意為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錦瑟既是詩人興感的憑藉,又是詩人不幸身世的象徵。從總體看它和詩人許多託物自寓的篇章性質是相近的。如詠為雨所敗的牡丹:“玉盤進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實際上是遭受挫折的`傷心進淚,理想破滅的內心寫照;又如詠蟬:“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也不難令人想見作者羈役幕府,心力交瘁,舉目無親的那種“冷極幻極”的心情。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步入官場,無意中捲入了黨派之爭,成了當時政治的犧牲品,渴求建功立業,光耀門楣的他,為此痛苦不已,往事不堪回首,身處無可逆轉的衰世,使一向關注自身命運發展的李商隱,對前途感到十片迷惘。在這裡,由於詩人在回顧華年往事時沒有采取通常的歷敘平生的方式,而且將自己的悲劇身世和悲劇心理幻化為一幅幅各自獨立的含蓄朦朧的象徵圖景,因此它既缺乏抒情方式所具有的明確性,又具有通常抒情方式所缺乏的暗示性,能引起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但只要抓往“思華年”和“惘然”這條主線,結合詩人的身世創作,對頷、頸兩聯所展示的圖景從意象到語言文字細加揣摩,則其中所寓的象徵之意———身世遭逢如夢似幻,傷春憂世似杜鵑啼血,才而見棄如滄海遺珠,追求嚮往終歸縹緲虛幻———卻不難默會。這些象徵性圖景之間在時間、空間、事件、感情等方面儘管沒有固定的次序,但卻都是詩人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一再重複的主題和反覆流露的心聲,藉助於工整的對仗,悽清的聲韻,迷離的氣氛等多種因素的映帶聯絡,使全詩籠罩著一層哀怨悽迷的情調氣氛,加強了整體感。

      這首詩相當典型地反映了走向沒落的晚唐時代才人志士的悲劇心理和對自己悲劇命運感到迷惘的情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確的持筆姿勢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