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敘事詩,透過一個老兵的自述,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反映了戰爭破壞百姓生活的殘酷,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參軍,八十歲方回來,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中道來,實質不同凡響,耐人尋味,這位老兵幾乎終身都在服役,居然有這樣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他十五從軍徵,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許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徵”,是出於戰爭,而且一去是六十五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時間之久;“始得歸”和“從軍徵”相呼應,表明他中途一直沒有回來過。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在歸來的路上,碰到同鄉就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人的情況。一句焦急的劈頭而來的“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家人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倖存者已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活著呢?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鄉里人的回答卻如在雪地裡澆下的一碰冷水。在這動亂的歲月裡,老兵的親人們竟無一倖存者,雖然這位老兵已經心理上做了一點準備,但家鄉人的回答還是出乎他的意外,親人早已一個都不在了,唯有那青青的松柏,累累的墳冢證明他們曾經存在過。這正是一個晴天霹靂,老兵多少年積壓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啊,盼了半個多世紀歸還故里,與家人團聚的願望,一下落空了。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詩人從遙望到近見,所謂的家滿眼都是荒涼悽楚的景象。詩人沒說家中無人和破落,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鑽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樑上自以為安全的情境,說明這個家已經荒廢日久,成為野獸和飛禽出沒的場所;詩人沒有直書庭院荒蕪雜亂,只是攝取了中庭,井邊隨意生長的葵菜和穀物兩個特寫鏡頭,把人去屋空,人亡園荒的景象生動形象地再現出來。一個風塵僕僕的老人,站在曾經生他養他的地方,盼望了六十五年的溫暖的家,現在已經是如此的不堪,成為一片廢墟,心中將會掀起怎樣的感情波瀾呢?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用搗掉殼的野谷做飯,採集葵葉煮湯算是菜,菜和飯熟了以後,不知送給誰吃。老兵九死一生,倖存歸來,等待他的仍是家破人亡、無衣無食、孤苦伶仃的殘年。
“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詩的最後兩句對於老兵的動作描繪進一步抒發了老兵心中的悲哀,老兵在老淚縱橫,倚門遠望中,他會看到些什麼呢?他也許看到了整個家鄉失去了往昔的繁榮,眼前蕭條的景象使他感到陌生。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以後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低聲哭泣起來。“淚落沾我衣”一句凝聚了主人公多麼豐富、多麼深厚、多麼沉痛的感情內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水平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是全家唯一的倖存者,而那些沒有服兵役的人,墳上松柏卻已鬱鬱蔥蔥。這就使得作品不僅僅表現了八十老兵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老兵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整個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
根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為漢魏戰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與無休止的戰爭,造成了老兵的悲慘遭遇,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佈局,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悲哀流淚。全詩層次分明,語言質樸。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且以哀景寫哀情,益見其哀,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附錄:《十五從軍徵》 漢樂府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漢樂府《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敘事詩,透過一個老兵的自述,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反映了戰爭破壞百姓生活的殘酷,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參軍,八十歲方回來,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中道來,實質不同凡響,耐人尋味,這位老兵幾乎終身都在服役,居然有這樣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他十五從軍徵,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許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徵”,是出於戰爭,而且一去是六十五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時間之久;“始得歸”和“從軍徵”相呼應,表明他中途一直沒有回來過。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在歸來的路上,碰到同鄉就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人的情況。一句焦急的劈頭而來的“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家人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倖存者已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活著呢?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鄉里人的回答卻如在雪地裡澆下的一碰冷水。在這動亂的歲月裡,老兵的親人們竟無一倖存者,雖然這位老兵已經心理上做了一點準備,但家鄉人的回答還是出乎他的意外,親人早已一個都不在了,唯有那青青的松柏,累累的墳冢證明他們曾經存在過。這正是一個晴天霹靂,老兵多少年積壓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啊,盼了半個多世紀歸還故里,與家人團聚的願望,一下落空了。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詩人從遙望到近見,所謂的家滿眼都是荒涼悽楚的景象。詩人沒說家中無人和破落,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鑽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樑上自以為安全的情境,說明這個家已經荒廢日久,成為野獸和飛禽出沒的場所;詩人沒有直書庭院荒蕪雜亂,只是攝取了中庭,井邊隨意生長的葵菜和穀物兩個特寫鏡頭,把人去屋空,人亡園荒的景象生動形象地再現出來。一個風塵僕僕的老人,站在曾經生他養他的地方,盼望了六十五年的溫暖的家,現在已經是如此的不堪,成為一片廢墟,心中將會掀起怎樣的感情波瀾呢?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用搗掉殼的野谷做飯,採集葵葉煮湯算是菜,菜和飯熟了以後,不知送給誰吃。老兵九死一生,倖存歸來,等待他的仍是家破人亡、無衣無食、孤苦伶仃的殘年。
“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詩的最後兩句對於老兵的動作描繪進一步抒發了老兵心中的悲哀,老兵在老淚縱橫,倚門遠望中,他會看到些什麼呢?他也許看到了整個家鄉失去了往昔的繁榮,眼前蕭條的景象使他感到陌生。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以後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低聲哭泣起來。“淚落沾我衣”一句凝聚了主人公多麼豐富、多麼深厚、多麼沉痛的感情內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水平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是全家唯一的倖存者,而那些沒有服兵役的人,墳上松柏卻已鬱鬱蔥蔥。這就使得作品不僅僅表現了八十老兵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老兵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整個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
根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為漢魏戰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與無休止的戰爭,造成了老兵的悲慘遭遇,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佈局,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悲哀流淚。全詩層次分明,語言質樸。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且以哀景寫哀情,益見其哀,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附錄:《十五從軍徵》 漢樂府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