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師意軒主人

    北魏《張猛龍碑》為北魏著名碑刻,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額題楷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碑文正書,碑陽26行,行46字,後 4行為題名及年月。碑陰12列,行數不等。碑額正書 3行12字。無撰書人姓名。碑文記載了張猛龍興辦教育的事蹟。其用筆方為主,偶爾輔以圓筆。筆勢平中有側,峻而復和。魏碑多以橫取勢,體呈扁方,而此碑卻以縱取勢,氣勢魏然雄偉,結體中宮緊密,四周筆畫舒展。全篇於整齊中富於變化,變化中歸於莊和。

    作為魏碑楷書的《張猛龍碑》,立於北魏末期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之所以成為書法藝術奇葩,就其歷史根源來講,北魏統治者為鮮卑族,由於地處險峻,天氣嚴寒等地理原因,人的性格豪放,加上馬背上的民族的尚武精神,反映到書法中來,就形成了北魏雄強勁健、豪放縱逸的一代書風。

    拓本與原碑比對

    在群星燦爛的魏碑石刻中,《張猛龍碑》立碑較晚,可以說《張猛龍碑》書寫者是一位有才華的書法家,兼熔各家之長於一爐,寫出了這種眾長皆備、格調高古、藝術價值極高的書法藝術珍品。《張猛龍碑》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博得歷代書家的高度評價,被譽為“魏碑第一”。

    歷代書家評價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正書《張猛龍》足繼大令,《龍藏寺》足繼右軍。清楊守敬《平碑記》:

    書法瀟麗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道:

    “筆氣渾厚意態跳宕,長短大小,各因其體;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之內:皆極精彩。”

    啟功《論書絕句》評:

    “《張猛龍碑》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惟此碑骨骼清奇,富於變化,今之形古之韻,備於其間,非他刻所能比擬。”《張猛龍碑》風格險峻誇張且富於變化,自清以來,凡學北魏書者莫不奉為圭臬。

    練習《張猛龍碑》的用筆方法

    書法上的用筆方法,是指書寫者運用手中之筆書寫點畫的方法,它包括握筆、掭筆、落筆、行筆、收筆等幾個主要環節。這裡,主要從臨習的角度探討落筆、行筆和收筆。

    該碑運筆可概括為“嚴謹有序,沉著痛快”八字。橫畫方正起筆、轉折處方稜及點畫呈三角形等特徵,此碑以方筆為主,兼施圓筆,亦方亦圓,方圓結合,變化多端。在具體字形中,有很多精妙而不可言傳的變化,生成特殊韻味。筆畫長短、粗細、輕重的變化,在調節整個字形結構和氣息。

    1、 落筆

    《張猛龍碑》雖屬方筆一路,它的落筆方法非常獨特。以橫畫為例,書者須先捋筆桿捉穩,然後筆鋒按上右下左的角度入紙稍駐,留出缺角,再用腕力捋筆鋒下頓,完成人們常說的“橫畫豎下”的階段。

    2、 行筆

    我們細心觀察此碑,其中幾乎無一筆畫像唐楷那樣平拉直過,筆畫中往往有明顯的階段性,尤其是兩筆交接之處,更顯得粘連粗重,行筆有明顯的駐筆所致,行筆要用好腕力。方法是將筆鋒撥至筆畫之中,筆桿要略側於行筆相反方向,取逆澀之勢將筆前移,因此行筆中要隨時注意停停進進,能做到留得住筆的行筆原則。

    按照點畫形態粗細可分成輕、重和輕重相間三種情況。輕筆如玄”、“熙”、“讓”三字,不論筆畫多少而皆細,“玄”字可能有風化的原因“世”、“晉”為重筆,粗細對比強烈。

    3、 收筆

    收筆的要領是依形回收,即行筆至筆畫末端以後,先略停頓,然後迅疾回掃。這一動作有兩種用處是填充行筆未滿之處,使筆畫飽滿有力;二是借回掃之力將後拖的筆鋒重新調正,以利於下一筆畫起筆。

    字型結構

    全碑結體用“皺側生姿、峻拔清虛”八字來概括,展現出竭盡所能的變化。

    結體取勢是透過橫畫、鉤畫、撇畫以及撇捺畫互動四種情況來完成。在通常情況下,字中橫畫呈水平或平行狀態,是字形整齊美的要求,《張猛龍碑》卻有巧妙變化:橫畫一般都斜向右上方,當字形中有幾筆橫畫時,往往有意使其中一些橫呈水平狀,與其他橫畫不平行,處理極為巧妙,看似矛盾而不和諧,細細品味卻充滿和諧美之意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代譚嗣同的題獄中詩譯文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