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影爛番茄

    對堅強不屈的武士道精神的一次致敬。

    《最後的武士》講一位前美國軍人受命到日本為天皇訓練現代火器軍隊,在戰鬥途中被武士所俘,慢慢被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所吸引的故事。

    據說阿湯哥為了演這部戲足足準備了兩年。

    納森·阿爾格蘭來到日本後的首要任務便是對付阻擋軍隊變革的武士集團,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戰敗了,他還被武士集團首領森勝元給生擒了。

    森勝元將納森·阿爾格蘭帶回到了武士及其家屬聚居的村落裡,納森·阿爾格蘭慢慢地從武士的身上領悟到了一個戰士應該具有的戰鬥精神和榮譽感,對森勝元的態度也從敵對轉變成了朋友。

    同時,森勝元的妹妹多麗子對納森·阿爾格蘭無微不至的照顧也讓納森·阿爾格蘭的內心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置身於兩大陣營鬥爭漩渦中心的納森·阿爾格蘭陷入到了究竟要跟隨哪一方的苦惱之中,最終,他選擇了幫助森勝元。

    在對戰中,以森勝元和納森·阿爾格蘭帶領的500名武士全部死掉了,但全部都是英勇戰死的。

    當大村準備跟天皇籤合約時,已經在戰鬥中被打瘸了腿的納森·阿爾格蘭來了,他跪在天皇面前,向天皇呈上森勝元生前佩帶的劍。

    天皇被森勝元的精神所感動,停止了合約的簽訂。

  • 2 # 北洋水兵

    說白了是對武士的美化。

    電影裡的戰爭應該是以西南戰爭為原型,西南戰爭說白了就是分贓不均造成的結果,跟代表傳統的武士和開化派沒有任何關係。不過有意思的是,大量得傳統武士卻選擇加入了明治的政府軍參與到了戰爭當中,《拔刀隊》這首歌就是這群武士唱的。而且電影裡面還有武士被各種火器射擊卻巋然不動的畫面,甚至向擁有格林轉管炮的政府軍發動決死衝鋒。呵呵,這種密集的火力打擊下這幫武士早就得崩潰以至於四散奔逃了,還能組織起反擊,我看完只有兩個字的評價——神劇。

    不過類似的電影還有一部,就是《四十七浪人》,以德川幕府時期赤穗事件為原型。雖然同樣是講的被貶為浪人的赤穗武士為藩主報仇的事,但是被美華人這麼一拍味道完全變了。所以,對這類電影的評價我只能想到一個動詞,就是美化。

    其實類似的場景中國在抗擊外來侵略的時候也有,而且還很多。不管是清末還是抗日戰爭的時候,不少陷於絕望狀態的中國軍民都有向侵略者發動過決死衝鋒,比如說鴉片戰爭的鎮江保衛戰、以及淞滬戰場上單車衝鋒去拼命的中國坦克車組,尤其是第一次大沽口保衛戰以及鎮南關大捷都是漂漂亮亮的大勝仗,但是為什麼沒有外華人將中國的這些歷史搬上銀幕?

    其實仔細想想還是文化輸出的問題。日本可以憑藉自己的一部分歷史文化來吸引外華人的眼球,吸引外華人去研究甚至拍攝成電影,而中國歷史和文化要比日本燦爛的多,居然鮮有問津。而唯一解釋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不夠。最值得人稱道的是日本人拍的《太平洋奇蹟》,居然能讓美華人一邊看一邊抹眼淚,說實話在這方面我挺佩服日本人的。

    所以說,《最後的武士》給我的啟示就是,中國要想走向世界,除了持續現代化之外,還要讓我們中國部分優秀的歷史文化主動走出去,畢竟三千多年曆史下來,並不都是糟粕。

    其實有一點挺有意思,100多年前的歐洲,掀起了一場中國熱,大量中國的商品在歐洲成為熱銷商品,甚至大量的奸商山寨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物品,尤其是中國園林成為很多歐洲王室貴族設計別墅時的參考。沒記錯安徒生就以當時的中國為背景寫過童話,莎士比亞更是將中國的《趙氏孤兒》這部戲劇改編成《中國孤兒》搬上舞臺(貌似有點串場了)。

    所以,這正是我們需要去反思的,為什麼我們今天的文化輸出卻不如100多年前。

  • 3 # 清鮃樂

    從倒幕運動到明治維新,日本統治階級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大教育家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與西方列強共進退,拋去日本傳統文化,全盤西化,一切以西方為學習目標,引起了,以西鄉隆盛為首的武士階層不滿,影片中所講述的是一群叛逆者捍衛日本傳統文化、大和之魂的悲壯故事,最後,這群叛逆者以全軍覆沒的代價,以鮮血喚醒了天皇陛下的良知,學習西方振興日本固然重要,但是萬萬不可拋棄民族傳統文化和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歡樂頌3》全員換血,官宣“新五美”,還會是原來的歡樂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