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金大哥
    有哪些是直到近現代才被“炒熱”的詩詞和詩人?

    我覺得最近比較火熱的詩人和詩詞那就是袁枚和她的《苔》,咱們先來看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大意是:

    苔蘚生存在太陽照不到的背陰地方,即使在這樣的環境裡,在有限的時間裡,它也渴望能夠像牡丹那樣花開綻放一次,雖然無人注意,雖然花小無香,至少也代表它曾經青春一回。

    這是一首人生勵志的小詩。苔蘚自是屬於低階植物,多寄生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苔蘚生長在如此惡劣環境,也要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要從哪裡來呢?答案是“恰自來”,是的,並不是從別處而來,而是它生命本身的生長力,生存力創造出來的!

    苔蘚的生命之頑強,突破環境限制的能力,想要煥發青春的光采,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袁枚還有一首關於苔蘚的詩,

    (“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那麼為什麼袁枚老是寫一些這名不見經傳的苔蘚呢?

    我覺得這得與作者的際遇有關係。

    一個人仕途順與不順,心情好與不好,寫出來的東西那是絕對不一樣的,文字是會說話的。

    袁枚在24歲參加考試,因為有人作梗差點落榜,幸得當時大司寇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得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在乾隆十四年,袁枚三十三歲的父親亡故,他辭官養母,後由於袁枚為人正直,厭惡官場爾虞我詐,40歲的袁枚便辭官不做,定居在江寧(今南京市),住小倉山下,建隨園,自號倉山居士、隨園老人,安於閒情逸致的生活中。

    在嘉慶二年(1797年),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城中百步坡。

    可以說袁枚的一生也是悲催的,鬱鬱而終的一生,他有才華,卻沒有地方來展現;他有抱負,卻沒有機遇來實現。

    小人當道,官場黑暗,性格使然,袁枚並沒有在仕途上有所作為,自然他的內心也是留有遺憾的,袁枚在寫苔,其實是在寫他自己。

  • 2 # 過客春

    一、明眼人一看便知,這個題目就是為今年春晚一下走紅的清朝詩人袁枚詩《苔》而“量身定做”的。我想若不是那為老師和大山的孩子們的本色表演與這首詩的內涵完美貼切,也不會一下引起觀眾的共鳴。“眾生本就平等,人人皆是風景”,《苔》全詩僅二十字,詞句通俗,其中所表達的意思淺顯易懂卻又蘊含深刻哲理,給人以鼓勵和啟迪,這正是詩歌的獨特魅力所在。

    二、這首詩在幾百年間不為大眾所知,難道是它算不得一篇佳作嗎?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這隻能說明我們國家確實是一個詩的國度,從熟悉的《詩經》中所錄的最早的年代算起,到現在已有三千年了。這三千年中,多少人才輩出,多少佳作名譽天下,又有多少詩人詩作不為天下所知。應該說相當一部分文人都有一定高度的寫詩水準,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好詩。我們當代人所看到的僅僅是一個角落而已,其它的都默默地埋在浩瀚的書海中,待我們去發掘。

    三、正如有些朋友所說的,袁枚有兩首以《苔》為題的詩,角度都很新穎獨特,意境很美,如同珍品一樣讓人一見就愛,愛不釋手。我個人也很有感受,並寫了兩首同樣題材的詩,之前發過一次,可能有些朋友沒關注到。現再發於此,請朋友們評點。

    (一)

    《賞苔》

    (仿袁枚《苔》之意並步李白《尋山僧不遇作》之韻習作。但我不通格律,權當邯鄲學步,見笑)

    喧鬧阻庭院,悠閒賞池苔。

    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開。

    白日隔石壁,清水洗塵埃。

    不奢蜂蝶至,且看影徘徊。

    寒冬終逝去,青春自歸來。

    寧學神仙樂,莫作凡俗哀。

    萬物皆過客,惜時當快哉。

    (二)

    今日讀到袁枚的第二首《苔》,頗有感慨,現錄原詩如下:

    袁枚

    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

    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我讀此詩,感覺袁枚是在借苔發自己內心感慨,:多年期盼遲遲不見,人生苦短,不如看破,自求安樂,不必再為某些東西耿耿於懷,終於灑脫了。袁枚如此,我亦可學之。特步其韻,仍以苔為題,寫詩一首,勉強之處,友勿見怪。

    但有閒情在,何妨境陰涼?

    縱然少繁葉,終不乞斜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快了,武磊斬獲歐戰首球,開場3分鐘就破門,你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