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餘飯後cn
-
2 # 青衫莽夫
要說過去,時間跨度太大,就按社會發展簡單說說
從原始時代的獸皮樹葉到黃帝時的養蠶制絲織絹,反映了人類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這時衣服只是一種實用的生活用品。後來的商周時期,中國漢服基本成型,也有了鮮豔的顏色,但是這時衣服成了一種區分階級的標誌。再到後來的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的進步,民族文化的發展,藝術和審美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成就,衣服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圖案,在不同朝代也都有不同的著裝風格。封建時代是一個有著非常嚴肅的階級等級制度的時代,所以一個時代的衣著打扮和生產工藝,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生產力水平和統治思想等情況。所以在封建社會,人們的著裝大多比較保守,而且衣服的原料、式樣及配飾等往往代表著一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
直到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的碰撞,新舊思想的交替,人們在穿著上有了很大的改變,女人的服裝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旗袍甚至被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從這點可以看出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因為禮服是社交場合穿用的服裝形式,而在封建社會女性是不允許拋頭露面的。而男性的服裝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轉變,這標示著當時社會中一些具有先進思想的人,作為時代的引領者,開始大膽的嘗試、接受西方舶來品,在衣著打扮上更偏向方便簡潔。
新中國成立之後,軍人成為全華人民的崇拜物件,軍裝也成為全華人民服飾的主流,當時的人們,不論工農,知識分子還是幹部,都穿起了改良後的軍便服。
改革開放之後,生產力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精神上更是追求自由,彰揚個性,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響,這時候的人們在著裝選擇上更偏向時尚,個性化。人們在追求現代、時新的事物很大程度體現在著裝上。
到了現代,由於經濟發展,物質的極大豐富,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要求變得多樣化,個性化,再加上現代人社會活動的多樣性,不同的場合也會選擇不同的穿著打扮,人們對著裝的質量需求也越來越高,服裝也呈現出紛繁多樣,現在的服飾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人們性格、氣質等外化的體現。
-
3 # 歐款女裝時尚穿搭
一、以加工布料為主的衣著消費(過去)
當時,“如果誰穿的衣服上沒有補丁,就像現在城市裡的人穿著帶補丁的衣服一樣,顯得很特殊”。可謂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從北京市居民衣著消費的時尚來看,大致是 ‘"50年代列寧服、60年代中山裝、70年代勞動服”,具體來說每個時期又稍有不同。在50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藍色的“幹部服”,女子則以穿“列寧裝”為時尚,而男女都穿同樣的布鞋,並以樸素為美,“至於顏色,凡享受供給制的一律是灰色的,一般則是藍色。穿西服、穿長衫的少了,……穿皮鞋的少了、高跟鞋更不見了。
“文革”間,藍、灰顏色成了人們穿衣的主色調,軍裝成了時尚;人們的穿著顏色是呆滯沉悶的黑、綠、藍;款式是老式的中山裝,一字領;面料是一水的棉布。誰穿得好一點,就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女同志穿花衣服、穿旗袍、穿高跟鞋、燙頭髮,都被視為“四舊”、“封資修”。
二、由“單一型”向“多樣型”轉變的衣著消費(過去)
改革開放以後,華人的思想和觀念逐漸發生了變化。表現在衣著消費方面,郝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穿起了久違的西服。
總之,談美色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人們開始不斷地追求儀表的美;人民群眾已經踢開了 “左”的羈絆,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注重衣著。
三、個性化、成衣化、高檔化的衣著消費(現在)
講究做工,品質,質量,以及個性化,奇裝異服,舒適性都為現代人所追求
-
4 # Scum自媒體教程
過去經濟不發達,現在物質充足,人們對美的觀念有一個質的飛躍,以前的女性是保守式的穿法,現在的是開放式的,比如說皮褲穿外面,越短越好,而男性就是更加非主流式的。
-
5 # 傳承翠寶
現在的著裝其實很多我都看不懂,感覺吧有些服裝像女孩子的衣服,男孩子穿。那你說吧,這是女孩子衣服你男孩子怎麼穿,你卻說我不懂時尚。
就跟喇叭褲一樣,我記得我老師說這是他們三十年前流行的款式,怎麼現在又流行起來了嗎?現在的社會是怎麼了?搞不懂,難搞哦
回覆列表
我記得我八幾年剛來上海的時候,夏天男性是不可以穿背心乘公交的,那時候女性穿的都還是挺多的,後來不知什麼時候,女性穿吊帶衫了,這個規定就自動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