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胖愛解說
-
2 # 大官人18647171109
烽火臺不是最早的通訊工具,有記載的烽火喚諸侯是周幽王,周以前有商,夏,三皇五帝,就以前有沒有記載,那麼沒發明火以前,人們(動物)不交流嗎?氣味才是人和動物的原始交流工具,用來識別親人、領地、子女,此事不要再議!
-
3 # 御筆春秋
西周末期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說明至少在周朝的時候便有烽火臺。但具體到這個問題,準確地說烽火臺並不是最早的通訊工具。坊間流行過一個段子:通訊基本靠“吼”,這並非戲言,說明最早的通訊交流工具是聲音。其實現代的通訊工具也是遵循著聲音傳播的古老方式,比如電話、電報等工具,就是以聲波傳遞的,更先進的是光通訊,它的老祖宗就是烽火臺(這個是我杜撰的哈)。
黃帝大戰蚩尤
早在黃帝時期,通訊工具便是聲音:鼓。黃帝大戰蚩尤,以流波山上古神獸夔的皮做鼓面,以雷神之腿骨做鼓槌,鼓聲可傳千里之遠,戰場上的戰士們文鼓而動,併發明瞭一套“鼓語”,發號施令以傳遞前進、後退、露營等等資訊。後來進入青銅時代又發明了鑼,鑼也是最早應用到戰爭中的,鑼的聲音更為清脆,傳遞的資訊也更準確。所以古代戰場上便以“鼓”和“鑼”傳遞資訊,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古文,說明那時候的擂鼓是進攻的標誌,又產生了“鳴金收兵”的成語,“金”便是鑼的意思。在古代戰場上還有一種聲音傳遞工具:角。既角號。可以想見“鼓角爭鳴”的磅礴氣勢,這是發動總攻的標誌。以至於在抗日時期專門有司號,現在的軍隊中也以號為令:起床號,早餐號,訓練號等等。
號角
再回到問題上來,烽火臺中的“烽火”兩個字是兩種意思:烽和火,是兩種傳遞資訊的方式,“烽”是狼煙,是白天傳遞資訊的媒介,見狼煙起之後,彼此相連的烽火臺便點狼煙,傳遞敵情;而“火”是夜間傳遞資訊的工具,有敵情的手放火以傳遞,這是最早的光通訊方式。
烽火臺
烽火臺也叫烽燧,起源於周之前,是中國封建社會軍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秦始皇修建的長城便是以烽燧為主體,長城上面可以行軍馬,便於定點增員和防禦,所以長城是秦朝防止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的最好的防禦手段。
在秦漢時期實行屯墾戍邊制度,而到了唐宋實行的是募兵制,兩者的區別在於屯墾兵役是亦兵亦農,有戰事的時候便是兵,沒有戰事的時候便是農。而募兵制有點像現在的僱傭兵制,是專業當兵的。之所以說這點,是跟烽火臺息息相關的,屯墾兵制下,可以長期守護烽火臺。在烽火臺周圍可以屯墾,並實現自給自足,長期駐守。因為大多數的烽火臺都是在邊疆遠地,交通極不發達,不是一般人能堅守的。所以,現在長城腳下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古村落?基本都是當年守護烽火臺的兵士的後裔群聚而成。
烽火臺本身也是一個完善的防禦體系,相當於一座小的城池。能夠實現生活起居、軍事防禦等多重功能。包括烽墩、彈藥庫、給養庫、糧庫、居室和水井幾個重要功能區,設施很完善。
再聊另外一個古代通訊方式:驛。
從秦朝開始便有了最原始的“高速公路”,秦始皇專門修建了一條可以並行八乘馬車的高速路,可以快速出擊發生戰事的最前線,所謂兵貴神速嘛。“驛”是由驛路、驛站組成的,相當於現代的高速公路休息區,可以在驛站休息、換乘和補充給養,一般驛站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裡面駐守著守驛的兵卒,為傳遞資訊的人提供各種條件。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就是在這種完善的驛站管理下實現的。
古代驛站
都說古人用“信鴿”傳遞,不可信也不可全信。這是一種快速高效的傳遞方式,相當於現代的“航空”快件之類的。但這種傳遞方式並不可靠,萬一信鴿被一箭給射下來不久人財兩空麼?不僅情報洩露了,還搭了一支鴿子。
海東青
北方少數民族有訓練“海東青”傳信的,就是鷹。但不是每一隻鷹都能成為“海東青”的。一萬隻鷹裡面能出現一隻海東青都不錯了,所以擁有海東青的人一定是貴族。比如我們在動畫或者是電視劇裡看到的用鷹傳信的,感覺十分好奇,但大家不必全信,一隻海東青的價值可以是萬金,相當於擁有私人飛機的感覺。
回覆列表
以火光傳遞資訊的烽火臺,通常被人們認為是最早傳遞訊息的方式了。事實上並非如此,在中國和非洲的許多文獻資料來看,擊鼓傳信才是最早的通訊工具。在中國和非洲古代,擊鼓傳信是最早最方便的辦法,非洲人用圓木特製的大鼓可傳聲至三四公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