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得觀史

    漢朝最突出的特點莫過於開疆拓土。漢朝經歷文景之治,休養生息,民富國強。到了漢武帝時,雄才大略的劉徹,開始對外用兵,漢朝成為軍事強國。但同時,由於過度用兵,國內矛盾逐步顯現,若不是漢武帝晚年釋出輪胎罪己詔,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漢朝快速衰亡將不可避免。

    宋朝最大的特點莫過於言論自由。宋太祖趙匡胤定下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壓低武將的地位。這確實解決了武將造反的問題,也因此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文化繁榮。但是,這也造成了政治觀點的爭論不休,和軍事力量的弱化。最後內外交困而亡。

    漢朝和宋朝比較,給我們的教訓是:

    任何一項政策都是雙忍劍,都有時效性,當副作用顯現時,都要及時變革。變革就會像漢武帝那樣挽回敗局,不變革就會像宋朝那樣走向滅亡。

  • 2 # 探微閣主

    西漢亡於外戚,東漢亡於宦官,北宋與南宋亡於外族。

    兩漢有任用外戚的傳統,孝元皇后王政君又出了名的長壽,所以王家得以長時間把持權柄,有足夠的時間來建立威信。

    西漢皇帝來自民間,元帝之後皇帝們離民眾越來越遠,開始走下坡路,但文景武昭宣遺澤還在,民心向漢,西漢非必亡。

    東漢前幾位皇帝還能鑑於王莽的教訓,之後的外戚比西漢還要囂張。順帝借宦官上位,使得宦官的勢力開始超過外戚。最後玉石俱焚。

    既然西漢亡於外戚,為何東漢的外戚還是這麼囂張?

    對於兩漢的皇室來說,能夠拱衛皇室無外乎三股勢力-功臣、宗室、外戚。

    功臣在開國時能保持一定的影響力,之後逐代遞減;宗室可以依靠,但宗室同時也是皇位的競爭者,吳楚七國之亂後,基本被踢出了核心權力圈;只剩下外戚可以依靠。所以說,任用外戚,是不得已的選擇。

    關鍵是如何制衡?成帝即位時,一下同時任命四個舅舅為侯,王氏家族開始長時間把持朝政,直至西漢滅亡。既然無法不任用外戚,還是應該限制人數和時間,王莽之所以能夠篡漢,和王政君的長壽不無關係。

    而一國之皇室,長時間脫離民間,養在深宮之中,對民間疾苦知之甚少,早晚也將陷入窮奢極欲。

    宋之弱,情況複雜,但宋集地方政、軍、財於中央,中央又不爭氣,朝廷一倒,滿盤皆輸,地方再無翻盤的機會。

  • 3 # 槓精大叔

    漢朝距離華夏之亡時間還不太久,還遺留比較多的尚武精神。然而被儒家漢武用於窮兵黷武。漢武帝薨掉的時候,人口減少三分之一。他用1千萬國民(後來形成了漢族)的生命去換匈奴50萬。從此儒家今文經學失敗,換上了儒家古文經學。隨著漢末大動亂,儒家古文經學破產。經過蟄伏,經過吸取道家的一些言說方式。唐朝開始儒家拋棄經學,轉向思孟心性之學。宋朝形成了理學。宋朝的破產也導致理學破產。被日本人稱作從此沒有華夏。而實際上秦朝到漢武已經殺死了華夏。之後是儒家心學。心學者開始質疑孔子。明朝滅亡,心學破產。主要是心學者人品普遍低下,對百姓沒有同情心。心學者可謂罵人常事,殺人如麻。如代表人物王陽明 曾國藩皆屠夫。明末心學者則爭相投降。清朝開始興起考據之學,試圖反古。清朝滅亡,部分儒者意識到儒家已經徹底失敗。要麼放棄(新文化運動),要麼離開儒家經典自行仿造白左西學(後來的港臺儒)。民國滅亡,今朝先是滅孔,90年代初重新發現儒家的可愛。所以大陸興起儒家今文經學。打算恢復君臣父子,以孝侍君的儒家社會。

  • 4 # 翻開塵封的歷史

    我認為漢朝最突出的特點莫過於開疆拓土。漢朝經歷文景之治,休養生息,民富國強。到了漢武帝時,雄才大略的劉徹,開始對外用兵,漢朝成為軍事強國。但同時,由於過度用兵,國內矛盾逐步顯現,若不是漢武帝晚年釋出輪胎罪己詔,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漢朝快速衰亡將不可避免。

    宋朝最大的特點莫過於言論自由。宋太祖趙匡胤定下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壓低武將的地位。這確實解決了武將造反的問題,也因此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文化繁榮。但是,這也造成了政治觀點的爭論不休,和軍事力量的弱化。最後內外交困而亡。

    漢朝和宋朝比較,給我們的教訓是:

    任何一項政策都是雙忍劍,都有時效性,當副作用顯現時,都要及時變革。變革就會像漢武帝那樣挽回敗局,不變革就會像宋朝那樣走向滅亡。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謀士說

    漢朝和宋朝真的不是一個量級的,漢朝追著遊牧民族暴打,宋朝被遊牧民族追著暴打!歷史教訓就是,落後就要捱打!

    關於漢朝,只能說,揚眉吐氣。喜歡大將陳湯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足夠霸氣!而宋朝,說多了都是淚,用岳飛的那句話來說就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 6 # 閒看秋風999

    想了想,漢代和宋代的興衰可以分別用兩個 成語來概括。漢代可以用“窮兵黷武”,而宋代則是由於“偃武修文”。漢武帝好大喜功,為了擴充版圖,屢屢發動戰爭,雖然在他當朝時經濟還不至於崩潰,劉徹本人也下了《罪己詔》,但漢代覆沒的根子,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宋代則不然。“杯酒釋兵權”後,宋代的國防力量大大打了折扣。“不殺文人”的遺訓雖然減少了無數冤死的讀書人,輝煌了文學卻孱弱了邊境。儘管檀淵之盟“以土地換和平”使大宋江山延續了幾百年,但也為後來邊境保衛戰無人可用埋下了禍根。為什麼只有宋代有“楊門女將”呢?

    當然,一個封建王朝的興衰不可能簡單到一個成語就能夠說清楚。不過歷史告訴我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文武不可偏廢,兩手都要硬。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往往崇尚“黃老”,而到了國泰民安皇帝又要頻頻用兵瞎折騰。

    也許“中庸之道”過於理想化,沒有哪一位帝王能夠遵循。當然這就是歷史的侷限性,也是皇帝本人的悲劇——漢代最後幾任皇帝都是“未成年人”,他又能有什麼樣“三觀”? 完全是外戚或者太監的玩偶。這也是歷史的奇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7 # 一杯羹11

    漢朝有漢武帝劉徹繼秦帝國餘威多次擊敗匈奴,宋朝被遊牧民族追著打,東漢被外戚和宦官所滅,西漢被封建割劇所滅,北宋和南宋國內有農民起義,沒有封建割劇,後來都被遊牧民族所滅,漢朝興在文化教育,宋朝興在文化政治科技。兩朝側重點不同,環境不同,命運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平之戰中,如果趙國不換廉頗,能戰勝秦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