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千年
-
2 # 魏春堂810
明長城規模、長度當然也包括它的工程量等等都堪稱世界之最,它的防禦措施比起秦長城當然相對強的多了。長城現在是中國的名片,不少外國遊客來中國都願意到長城參觀遊覽。聽說在宇宙飛船上可以拍到中國長城的照片,不知是不是真的?再說一遍,明長城在那個年代防禦措施相對來說是不錯的。
-
3 # 歷史風流去
明朝的外長城的防禦力如何?
長城是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修建的防禦體系,是為了抵抗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的屏障。
長城在歷史上在明朝之前經過幾次大的修建,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了抵抗北方的匈奴,大肆徵召平民修築長城,把老百姓全部弄過去修長城,這才有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啊,就是這一次的修建,將六國的舊長城連起來,才成為了真正的萬里長城。
在明朝前期,明成祖五次親征漠北,將少數民族趕到關外,同時修築長城,外長城就是橫亙在北方的大草原上,真真正正的成為了屏障,阻擋北方人南下的屏障,一直防禦北方民族幾十年。
但是長城本身的防禦力雖然很強大,士兵如果沒有強大的素質的話也是很難守住的,比如說土木堡之變,比如說俺答兵臨城下,都是直接攻到了北京城下,所以還是人最重要。
-
4 # 史公子
長城作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最重要的手段,歷朝歷代都多有修繕,明朝作為趕跑蒙元之後建立的朝代,深知遊牧民族的危害,更加註重長城的修繕,明長城的防禦那就更不用說了。咱們先來說說長城的嚴格,在分析具體怎麼防禦。
長城從先秦時期一直就有修建,最初的長城是戰國時期修築來抵禦外敵的進攻,戰國時期每個國家都有修建,咱們說的長城在那個時候屬於北長城,是秦、趙、燕三個國家修建的,是為了防止匈奴和塞外的胡人。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蒙恬統帥大軍趕走了匈奴,連秦、趙、燕三國原本修建的長城,修成了咱們現在說的萬里長城。
漢朝初期匈奴壯大,長城年久失修,匈奴經常越過長城來劫掠百姓,但是就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起到了一定的防禦作用。後來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反擊也都是以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後來漢武帝在和匈奴的戰爭中取得勝利,修復了秦朝時的舊長城,又修建了一條東起鴨綠江、西至天山的外長城。
下面咱們就說明代的長城,明代的長城就是咱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明長城一部分利用了秦長城。在明朝初期其實長城並沒有起到防止敵人入侵的作用,因為在朱元璋、朱棣時期一直是拒敵國門之外的,那個時候長城的作用更像是一個補給站。在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實力大損,瓦剌、韃靼不斷騷擾邊境,明王朝只能不斷的修築北方長城,並且在北方建立多座軍事重鎮。
明長城在當時抵禦外敵的入侵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滿清入關之時,吳三桂不開啟山海關,滿清入關時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說明長城的防禦能力還是非常強的。再厲害的關口也擋不住人心,如果明朝吏治清明,皇帝勵精圖治,大臣盡心竭力,清朝怎麼可能會入關,所以說不在於關防,而在於百姓是否安居樂業。
回覆列表
明朝的長城要比秦朝的完備,在某些程度上來講,堪稱一絕。
先從建造工藝和管理來講: 明朝建造外長城,可以說是精工細緻。朝廷專門派監工,監工從燒磚的土方選擇開始,每一個環節要求都很嚴格,比如土的要求必須達到白麵級別粗細;和石灰的配料比一定要嚴格;壘磚時的灰土的粘性一定要達到;長城內部的填土一定要用大鍋蒸過,這樣可以保證不再長草;特別是燒的磚,一定要在磚上刻上燒磚人的名字和籍貫,方便出了問題追查。當然還有許多硬性指標就不一一介紹了。
內長城就不一樣了,和在長城比較起來簡陋的很。比如: 從東陽關起始的南端到陽泉的北段來說,就是在崇山峻嶺之間用石頭壘了一堵牆。
再說明朝在長城的規模。規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朝前期的國力,在長城消耗了不少,從山海關到嘉峪關,工程量太大了,堪稱世界之最。調動民工長年累月建造,幾十年的功夫才完成。
最後說明朝外長城的軍事消耗。外長城號稱萬里,不過的確是夠長的,平均五百米一個烽火臺,一個烽火臺最少駐紮兩個人,需要多少人,後勤保障又需要多少人力和財力,整個開支太龐大了。
其實雄關在人們心中,最後清軍還是入關了。
這些就是我提供的明朝外長城的一些情況。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