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朝的廢墟

    唐太宗與魏徵,可以稱得上是古代君臣關係的楷模了,關於他們之間直言進諫和虛心納諫的故事,史料裡記載了很多很多,其中有些故事甚至已經達到婦孺皆知的程度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魏徵死後,唐太宗卻對作廢了和魏家的婚事,撲倒了魏徵墓前的石碑,即題主所言的“砸墓悔婚”。

    唐太宗對於魏徵的態度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原因其實史書中就有記載。

    按照新舊唐書裡魏徵傳記的記載,魏徵生前曾經舉薦過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稱他們有宰相之才。而這兩個在魏徵死後,全部牽涉進了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中,杜正倫被流放,侯君集被處死。這個時候唐太宗想起了魏徵曾經為了二人美言過,便懷疑魏徵和這些人結為朋黨。

    另外,唐太宗又得知魏徵生前經常把自己直言進諫的事情,在未經自己允許的情況下便告訴了負責撰寫皇帝起居注的史官褚遂良,使之成為歷史記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了很多魏徵直言進諫的故事,他“諫臣”的形象已經名垂青史了,但對於唐太宗來說,這樣不講政治規矩的行為,是非常令人不爽的。

    於是他下詔,廢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事,同時命人推到了自己為魏徵親自撰寫的墓碑(史書只說是撲碑並沒有說毀墓)。

    不過後來李世民又後悔了,一方面可能也是不忍心看到自己的重臣魏徵的家境,因為自己的一時憤怒而中落。另一方面因為征伐高句麗失敗,他自己也越發懷念魏徵的直言敢諫。於是在遼東之役後,“即召其家到行在,賜勞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復立碑,恩禮加焉”。

  • 2 # 司馬砸光

    魏徵即魏徵,與李世民一起成為歷史上以善於勸諫和納諫廣為稱道的一對君臣。放下他倆之間的恩怨不說,先透過一件事看看李世民的為人就能解釋題中現象了。據資治通鑑記載:貞觀六年春節前,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複核死刑犯。看到30多個死囚時,覺得很是可憐,就下令把他們全部放回家過春節,到第二年秋天再回京問斬。接著又下了另外一道命令:全國死刑犯全都放回去,與他們約定來年秋後再回京城。貞觀七年,被放回去的390個死囚,都如期返回了長安。李世民很感動,於是將這些死囚全都赦免了。

    嘖嘖,每看到這段,我心裡就會流露出極度的不屑與鄙夷,李世民這逼裝的必須滿分啊。先說一點,把死刑犯私自放回過春節,並逍遙數月,難道不擔心這些人再做不法行為?到底是愛民還是拿人民的生命財產不當回事?最後大赦,讓壞人都躲過了應該承受的法律懲罰,會不會有撈取個人仁政聲譽的極大嫌疑?更暗黑一點推測,這件事極有可能是李世民與死囚們聯手上演的雙簧戲,處處想洗白因武力篡位而留下的人生黑點,可見一斑。他與魏徵之間的關係也正是這樣。

    魏徵原為李建成的核心幕僚,任職太子洗馬,玄武門之變後不但沒殺魏徵,還重用他,就是想給天下人看:我李世民的胸襟和氣度,大著呢,政敵不但不殺,還接受他的各種勸諫,甚至忍受他對皇帝的大不敬。他在魏徵那受氣後,返回後宮不止一次對長孫皇后發洩對魏徵的極度不滿,可謂每次都強壓著火再次接受魏徵的勸諫。不是他個人品質有多好,全是政治套路,洗白哪有這麼容易,必須做點適當犧牲,魏徵就是他親手樹立的一個政治樣本。至於魏徵死後,他推薦的侯君集謀反,也有人報告說魏徵也可能有參與,李世民的壓抑很多年的怒火才一併爆發出來,毀壞了魏的墓園。可以想象,沒有這事,魏徵的結果也好不到哪去,李世民已經恨透了這個自以為是的老頭了。

  • 3 # 漫卷詩書

    魏徵曾經推薦過杜正倫、侯君集,說他們有才幹,能任宰相。但是,魏徵去世當年,杜正倫就因事被免職;侯君集更是在太子李承乾一案中,被判謀反罪而被殺。這時,便又有人指責魏徵舉薦非人,並且有阿附反臣之嫌。

    不止如此,更有人對李世民說,魏徵每次的諫議奏摺,都留著草稿,而且,他還拿給史官褚遂良看了,並且還囑咐褚遂良,讓他記在李世民的起居注裡。

    要知道,皇帝的起居注,那基本是跟現在的領匯出行錄影差不多,甚至比錄影更客觀。皇帝的起居注,基本上除了不方便記的(如上廁所),無論好事壞事,都會被記錄下來。可想而知,如果魏徵寫的一些沒有公開的奏章,被記錄進去,後世看到會有什麼評價。唐太宗聽說後,大為惱火,便取消了魏徵長子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約,更是下令,將刻有自己親筆寫的碑文的墓碑推倒。

    更多內容,可參看鄙人拙作——《魏徵之子仰天長嘆:老豆!房玄齡是兒子坑爹,您老是專業坑兒子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林麻鴨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