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南居民的姓氏,據2004年統計,共有279個,154643人。其中瑤族人數較多的姓氏是房、唐、李3姓,每個姓氏有1萬人以上,合計5.9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9.3%。漢族人數較多的是曾、羅、李、陳、潘、黃等姓。 一、排瑤部分姓氏遷徙與分佈
唐姓,南崗排的始祖叫唐十二公,油嶺排的始祖叫唐郎白公,相傳從湖南道州遷來連南定居,在連南已居住了38代,其後裔現多分佈在三排、大坪、香坪、大麥山、渦水等鎮。 房姓,火燒排的始祖為房成海公,從湖南遷來連南定居,至今已有58代。南崗、軍寮的房姓約在宋元期間從道州遷來。其後裔現多分佈在三排、大坪、香坪、大麥山、渦水、三江(金坑)等鎮。 盤姓,南崗排的始祖為盤先師八郎,相傳在元明時期從湖南遷來連南,至今已居住了40多代。其後裔現多分佈在三排鎮(連水、東芒)、渦水鎮(馬頭衝)、大麥山鎮(白浪、坪地)等地。 鄧姓,南崗排的始祖為鄧惠許守大王,相傳其先祖在唐代中期從道州遷至廣西,從廣西遷至連州九陂,宋初遷來連南定居。金坑內田的約在元明期間從湖南江華遷來。鄧姓多分佈在三排、大坪、香坪、渦水、三江(金坑)等鎮。 沈姓,開山始祖為沈平皇公,相傳在唐代從湖南道州遷來連南,其後裔現多分佈在三排、渦水、香坪、大麥山、三江(金坑)等鎮。 李姓,始祖為李君護法三郎,相傳從隴西郡遷至湖南道州,於宋代遷來連南定居,至今已有38代,其後裔現多分佈在大坪、香坪(盤石)、三江(金坑)等鎮。 龍姓,始祖為龍十九公,從道州遷英德,後遷到連南三排,至今21代。 許姓,始祖許君法院一郎,在清代初期從英德遷到裡八峒,居住了2代後移居馬箭、中坑、九龍寨,於清康熙年間移居到大麥山鎮九寨馬嶺墩、廟應崗,有人口1000多人。
二、過山瑤部分姓氏來源與分佈 過山瑤晚於排瑤進入連南居住,現多居住在大麥山鎮黃連、菜坑;寨崗鎮山聯、白水坑和板洞等地。人口較多的有趙、李、祝、盤等姓氏。據他們祖傳的“過山榜”記載: 趙姓,1、山聯村趙氏,其先祖從南京十寶殿遷至河南開封,又經洞庭湖遷至湖南桃源縣千家峒,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後,由趙子安的父輩率7戶趙姓人,先後遷至郴州萬林鄉龍榨洞、廣東樂昌、清遠、陽山白蓮等地,於清朝道光年間(約1840年前後),遷至連南山聯鳳崗山的大嶺、深坑等地居住。2、白水坑村趙氏,開基祖趙有華,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從廣西梧州徙居懷集縣十三坑。其後裔於民國10年(1921)移居白水坑。 過山瑤趙姓按“春、文、榮、進、有、龍”6個字排輩,排至“龍”輩又從“春”輩重新排,迴圈輪迴,週而復始。趙姓遷入境內至今已依次迴圈第二輪,共12世,現已排第三輪。堂號為“天水堂”。 李姓,1、山聯村李氏,於清道光年間(1820年前)從湖南郴州桂裡衝徙居白芒菜坑,部分後裔分遷山聯村。2、白水坑李氏,上祖居軍寮,有李更七、李更八等4兄弟。民國元年(1912)。李更七後裔遷居大麥山塘函龍,李更八後裔遷居白水坑、桐油頂。 黃姓,其上祖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3)前居嘉應州(梅縣),共有3子。第3子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7)遷居廣東廣寧;清道光十年(1830)有3戶後裔遷居大麥山黃連;清道光十一年(1885)有6戶後裔遷居大麥山菜坑;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有7戶遷居白水坑。民國後,其後裔先後移居山聯等地。 祝姓,其先祖於清道光年間(1880年前)從湖南彬松下經樂昌、乳源瑤山徙連州,再經連州遷入山聯。祝姓主要居白廟、板坳。白水坑祝姓是從山聯遷入。 鄭姓,為過山瑤中最早遷入連南的姓氏,據考是明萬曆中期(1580年前後)從湖南桂裡衝遷入大麥山鎮菜坑村,後有部分遷山聯村定居,至今已歷“法香、法保、法龍、法林、法勝、法信、法前、法順、法秀、法養、法教、法陽、法章、法喜、法潮”等15世,從湖南遷居連南至今已420多年。 莫姓,其祖先從廣西遷到連山福堂,在清代遷到大麥山鎮菜坑,至今已傳8代。其後裔現在板洞、茶坑等地亦有分居。
馮姓,其祖先在清代從廣西遷至大麥山鎮黃連,至今已傳8代
連南居民的姓氏,據2004年統計,共有279個,154643人。其中瑤族人數較多的姓氏是房、唐、李3姓,每個姓氏有1萬人以上,合計5.9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9.3%。漢族人數較多的是曾、羅、李、陳、潘、黃等姓。 一、排瑤部分姓氏遷徙與分佈
唐姓,南崗排的始祖叫唐十二公,油嶺排的始祖叫唐郎白公,相傳從湖南道州遷來連南定居,在連南已居住了38代,其後裔現多分佈在三排、大坪、香坪、大麥山、渦水等鎮。 房姓,火燒排的始祖為房成海公,從湖南遷來連南定居,至今已有58代。南崗、軍寮的房姓約在宋元期間從道州遷來。其後裔現多分佈在三排、大坪、香坪、大麥山、渦水、三江(金坑)等鎮。 盤姓,南崗排的始祖為盤先師八郎,相傳在元明時期從湖南遷來連南,至今已居住了40多代。其後裔現多分佈在三排鎮(連水、東芒)、渦水鎮(馬頭衝)、大麥山鎮(白浪、坪地)等地。 鄧姓,南崗排的始祖為鄧惠許守大王,相傳其先祖在唐代中期從道州遷至廣西,從廣西遷至連州九陂,宋初遷來連南定居。金坑內田的約在元明期間從湖南江華遷來。鄧姓多分佈在三排、大坪、香坪、渦水、三江(金坑)等鎮。 沈姓,開山始祖為沈平皇公,相傳在唐代從湖南道州遷來連南,其後裔現多分佈在三排、渦水、香坪、大麥山、三江(金坑)等鎮。 李姓,始祖為李君護法三郎,相傳從隴西郡遷至湖南道州,於宋代遷來連南定居,至今已有38代,其後裔現多分佈在大坪、香坪(盤石)、三江(金坑)等鎮。 龍姓,始祖為龍十九公,從道州遷英德,後遷到連南三排,至今21代。 許姓,始祖許君法院一郎,在清代初期從英德遷到裡八峒,居住了2代後移居馬箭、中坑、九龍寨,於清康熙年間移居到大麥山鎮九寨馬嶺墩、廟應崗,有人口1000多人。
二、過山瑤部分姓氏來源與分佈 過山瑤晚於排瑤進入連南居住,現多居住在大麥山鎮黃連、菜坑;寨崗鎮山聯、白水坑和板洞等地。人口較多的有趙、李、祝、盤等姓氏。據他們祖傳的“過山榜”記載: 趙姓,1、山聯村趙氏,其先祖從南京十寶殿遷至河南開封,又經洞庭湖遷至湖南桃源縣千家峒,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後,由趙子安的父輩率7戶趙姓人,先後遷至郴州萬林鄉龍榨洞、廣東樂昌、清遠、陽山白蓮等地,於清朝道光年間(約1840年前後),遷至連南山聯鳳崗山的大嶺、深坑等地居住。2、白水坑村趙氏,開基祖趙有華,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從廣西梧州徙居懷集縣十三坑。其後裔於民國10年(1921)移居白水坑。 過山瑤趙姓按“春、文、榮、進、有、龍”6個字排輩,排至“龍”輩又從“春”輩重新排,迴圈輪迴,週而復始。趙姓遷入境內至今已依次迴圈第二輪,共12世,現已排第三輪。堂號為“天水堂”。 李姓,1、山聯村李氏,於清道光年間(1820年前)從湖南郴州桂裡衝徙居白芒菜坑,部分後裔分遷山聯村。2、白水坑李氏,上祖居軍寮,有李更七、李更八等4兄弟。民國元年(1912)。李更七後裔遷居大麥山塘函龍,李更八後裔遷居白水坑、桐油頂。 黃姓,其上祖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3)前居嘉應州(梅縣),共有3子。第3子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7)遷居廣東廣寧;清道光十年(1830)有3戶後裔遷居大麥山黃連;清道光十一年(1885)有6戶後裔遷居大麥山菜坑;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有7戶遷居白水坑。民國後,其後裔先後移居山聯等地。 祝姓,其先祖於清道光年間(1880年前)從湖南彬松下經樂昌、乳源瑤山徙連州,再經連州遷入山聯。祝姓主要居白廟、板坳。白水坑祝姓是從山聯遷入。 鄭姓,為過山瑤中最早遷入連南的姓氏,據考是明萬曆中期(1580年前後)從湖南桂裡衝遷入大麥山鎮菜坑村,後有部分遷山聯村定居,至今已歷“法香、法保、法龍、法林、法勝、法信、法前、法順、法秀、法養、法教、法陽、法章、法喜、法潮”等15世,從湖南遷居連南至今已420多年。 莫姓,其祖先從廣西遷到連山福堂,在清代遷到大麥山鎮菜坑,至今已傳8代。其後裔現在板洞、茶坑等地亦有分居。
馮姓,其祖先在清代從廣西遷至大麥山鎮黃連,至今已傳8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