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64575890814

    詞調的演變

    詞產生於唐朝,又叫詩餘,長短句、樂府,詞的風格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詞按字數分為長調、中調、小令

    唐宋詞一千多調,是從8世紀到12世紀逐步積累起來的。這中間經過了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

    樂曲的時代性極強,隨著時代風氣轉移,樂曲總是代有新變,不斷處於變動之中。風靡一時的名曲,其流行的時間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因此,詞在唐宋並非盡數可歌,始終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可歌的不失為時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調。

    宋代詞調大增,但變動也極大。周詞在政和、宣和年間傳遍都下,但南宋後期亦遺音淪落。張火對吳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數得歌法。

    一方面過時的曲調被淘汰(詞調藉助文字定型下來),另一方面新創曲調隨時繁衍孳生。詞變不斷推進演變,變舊更新。北宋是詞調發展的最高潮。南宋時,中國音樂文藝重心轉移,詞曲不再從民間新聲中取得新來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詞調創作停滯,最後衰落。

    一 唐五代詞以小令為主,齊言、雜言並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詞調按來源看,一為盛唐教坊曲,二為中唐以為都市新生。教坊曲作為詞調的有八十餘曲。另有二百餘曲未作詞調。特別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詞,這應該是因為其情調不適合詞體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淺斟低唱的氣氛。同時民歌多為五七言句式,同詞調所需要的曲折宛轉音樂要求不倆。詞之取徑在初起時已不寬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顯得狹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為歌詞的不在少數。計有四五十曲。由於齊言句式和樂曲節拍之間有著無法徹底消除的矛盾,所以這些詞調大都沒有發展為詞調。本是齊言的,後也改為長短句。

    大量原為齊言格式的曲子詞在唐五代逐漸變成了長短句,如《浪淘沙》、《長命女》《楊柳枝》等。最終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極少數的幾首入宋。齊言消亡,長短句興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變動。

    唐五代以令詞為主,有些還是單調。但在中晚唐就出現了慢曲長調。《卜算子慢》是第一個稱“慢”的詞調。唐五代長調約十首。入宋後新創調則基本上以長調慢曲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雙調。

    唐五代詞調為宋人沿用的,不過半數。許多酒令詞,在宋代成為絕響。

    二 北宋新聲競繁,眾體兼備,詞調大盛

    北宋詞調令引近慢,兼備眾體。數量遠超前代。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間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聲是詞調新增與擴充的重要原因。同時,北宋詞人知音識曲者甚多,能自制調。

    仁宗年間,唐五代詞部分被傳唱,而市井新聲競逐。以晏歐為代表的一批詞人,承南唐餘緒,多作五代小令。以柳永為首的另一批詞人則致力於嘗試新曲,以新詞風推動新樂曲的流行。張先、杜安世等輩則介於兩者之間。

    《樂章集》三卷,詞調二百餘,比花間多出兩倍。其中一百多調,首見於柳詞。柳詞又多為長調,開闢了詞曲由小令進入長調的新階段。柳詞雖然格調不高,但在創調上卻有奇功。其詞調來源主要是教坊新腔和都邑新聲。易安則評柳永“變舊聲作新聲”,指其度五代小令為長調。(如木蘭花、浪淘沙、定風坡、應天長、長相思、玉蝴蝶)。更將唐五代無人作詞的教坊曲度為詞調。

    蘇軾不但提高詞品、開拓詞境,而且變革和重新整理詞調。其大貶柳永。且對不少詞調有推廣之功。念奴驕、水龍吟、賀新郎、水調歌頭、滿庭芳等調都由蘇詞後始有人廣泛運用。

    北宋詞大增的另一個重要階段則是以周美成為代表的大晟曲。

    周詞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調也是周詞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於音樂文藝重心轉移,除詞人自度曲外,南宋詞調發展走入沒落。

    詞至北宋始尊其體,南宋其用益大。稼軒諸家愛國詞把思想藝術又推向新高。南宋詞成就絕對不低。但從詞調發展上來看,北宋創多,南宋創少。且取徑日趨狹小。其原因有二

    其一、出現了大量新樂種、曲種、劇種,詞曲失去了音樂文藝的中心地位。諸如嘌唱、唱賺、賺等樂種,鼓子詞、諸宮調等曲種。雜劇、院本、南戲等劇種,在北宋末大量出現。佔領了詞曲原佔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發展極快。

    南宋詞調不能從當時這些新興音樂中吸取養料,他的趨勢就只能是走向沒落。

    姜、吳二人自度較多。但這些自度曲流行範圍很小,應者廖廖。同時樂律又比較嚴,不易推開,這正是詞樂衰落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完美世界滅世老人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