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鈞(1857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海安人。 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先後任行政、礦務、軍事、外交等職,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 喬林(1731一?),字翰園,號西墅,晚號墨莊,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間篆刻家。 喬林酷愛讀書,家無長物,但蓄書頗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學問文章”印。工六書篆籀之學,悉心精研數十年而從不間斷,其篆刻師法許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側款作行草,間或亦刻隸書,其所作篆隸淳古渾勁,得秦漢遺法,後人曾誤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讀學士、上書房行走錢大昕在《喬墨莊先生傳》中贊其“用刀如用筆,試以玉、銅,鐵,竹根無不如意”。他的篆刻風格,對當時江浙印壇以至後世均有相當影響。 餘少春(1894—1945),著名揚州評話藝人,家居海安鎮。自幼家貧,18歲拜著名評話藝人張少南為師。初學時,餘少春先後聽過丁壽庭,陳月秋、張捷山等前輩的《清風閘》,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具有裡下河風格的餘派(清風閘)。這部書,以喜劇形式反映人間悲劇,將舊時代的楊州社會生活描述得淋漓盡致,一覽無遺,後人稱之為一部“奇書”。他還剔除原話本中淫穢語言,並言明糟粕語言不傳弟子。民國30年(1941年)海安淪陷,餘少春去如東縣栟茶鎮演出,在味園茶館獻藝時,有新四軍幹部前來聽書,對餘少春的技藝很為讚賞,後在數次群眾大會上都邀他說上一段書,藉以鼓舞群眾士氣。並請餘少春聯絡海安、角斜一帶的藝人前往栟茶演出。 張符驤(1663-1727),字良御,號海房,海安鎮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聖祖玄燁南巡,張符驤於揚州塔灣進獻《迎鑾詩》十二章,陳述治國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許。康熙五十三年,張符驤中順天舉人。康熙六十年,張符驤透過會試,被錄為進士,時已58歲。因他在殿試時對答方策言詞激烈,被貶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於澹寧居召見張符驤等人,因張符驤學識淵博,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張符驤即告老還鄉。 陸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別號耳鄉。清代郡廩生,海安鎮人。為清代提學使陸舜之從曾孫。他勤奮好學,尤致力於醫。喜研金石。搜古碑數百通。蓄銅雀瓦、古硯及印章合數百件,印證掌故,一一題識,而手自鐫之。擅書法、工琴、好詩,喜博弈,著有《弈譜》四冊。 王葉衢,海安鎮人,祖籍安徽滁縣。出生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後,卒於同治初年。王葉衢於生不樂仕進,矢志於海安故里的自然、歷史資料的蒐集、研究,“專力搜輯一鎮遺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終”,“凡有見聞,即書片紙棄篋中,日久成帙”。先後用10多年時間蒐集、考訂、整理,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編成《海安考古錄》。 仲鶴慶,字品崇,號松嵐,海安西場鎮人。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乾隆十九年登進士,任四川大邑縣知縣,因為人剛直,被罷官歸裡. 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鎮人。曾赴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弘文學院。一生長於古詩文、書畫、古琴,精通日、英兩國語言。留學日本後,石重光接觸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隨孫中山先生。為籌辦槍械奔走,事發後避逃回鄉。不久如皋清末進士沙元炳推薦他去江蘇省立第七中學(即現南通中學)任教。後李堡潘樹聲先生任如皋師範學校校長時,又薦他去如皋師範任教,並一度擔任教務主任。 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號蟄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鎮朱樓村,後移居海安胡集鄉。 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號葆蓮,又培風道人,里人尊稱其為“朱三爹”。少年時,朱南阜就讀私塾,尤愛書法、金石。他的書法從臨摹秦漢魏晉唐碑貼入手,又吸取清代吳讓之書法之字見長,篆字亦常見於條幅。金石以篆字為主,有陽文、陰文、雙線等多種體例,至今朱氏後代仍儲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國慶,海安縣文化館,海安縣書法協會將朱南阜印章作品編印展出兩個月之久。 譚德鍾(1876—1949),字組雲,號高譚,晚號海陵老人,海安鎮人。為中國近代傑出書法家之一。
南韓鈞(1857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海安人。 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先後任行政、礦務、軍事、外交等職,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 喬林(1731一?),字翰園,號西墅,晚號墨莊,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間篆刻家。 喬林酷愛讀書,家無長物,但蓄書頗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學問文章”印。工六書篆籀之學,悉心精研數十年而從不間斷,其篆刻師法許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側款作行草,間或亦刻隸書,其所作篆隸淳古渾勁,得秦漢遺法,後人曾誤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讀學士、上書房行走錢大昕在《喬墨莊先生傳》中贊其“用刀如用筆,試以玉、銅,鐵,竹根無不如意”。他的篆刻風格,對當時江浙印壇以至後世均有相當影響。 餘少春(1894—1945),著名揚州評話藝人,家居海安鎮。自幼家貧,18歲拜著名評話藝人張少南為師。初學時,餘少春先後聽過丁壽庭,陳月秋、張捷山等前輩的《清風閘》,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具有裡下河風格的餘派(清風閘)。這部書,以喜劇形式反映人間悲劇,將舊時代的楊州社會生活描述得淋漓盡致,一覽無遺,後人稱之為一部“奇書”。他還剔除原話本中淫穢語言,並言明糟粕語言不傳弟子。民國30年(1941年)海安淪陷,餘少春去如東縣栟茶鎮演出,在味園茶館獻藝時,有新四軍幹部前來聽書,對餘少春的技藝很為讚賞,後在數次群眾大會上都邀他說上一段書,藉以鼓舞群眾士氣。並請餘少春聯絡海安、角斜一帶的藝人前往栟茶演出。 張符驤(1663-1727),字良御,號海房,海安鎮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聖祖玄燁南巡,張符驤於揚州塔灣進獻《迎鑾詩》十二章,陳述治國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許。康熙五十三年,張符驤中順天舉人。康熙六十年,張符驤透過會試,被錄為進士,時已58歲。因他在殿試時對答方策言詞激烈,被貶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於澹寧居召見張符驤等人,因張符驤學識淵博,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張符驤即告老還鄉。 陸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別號耳鄉。清代郡廩生,海安鎮人。為清代提學使陸舜之從曾孫。他勤奮好學,尤致力於醫。喜研金石。搜古碑數百通。蓄銅雀瓦、古硯及印章合數百件,印證掌故,一一題識,而手自鐫之。擅書法、工琴、好詩,喜博弈,著有《弈譜》四冊。 王葉衢,海安鎮人,祖籍安徽滁縣。出生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後,卒於同治初年。王葉衢於生不樂仕進,矢志於海安故里的自然、歷史資料的蒐集、研究,“專力搜輯一鎮遺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終”,“凡有見聞,即書片紙棄篋中,日久成帙”。先後用10多年時間蒐集、考訂、整理,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編成《海安考古錄》。 仲鶴慶,字品崇,號松嵐,海安西場鎮人。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乾隆十九年登進士,任四川大邑縣知縣,因為人剛直,被罷官歸裡. 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鎮人。曾赴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弘文學院。一生長於古詩文、書畫、古琴,精通日、英兩國語言。留學日本後,石重光接觸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隨孫中山先生。為籌辦槍械奔走,事發後避逃回鄉。不久如皋清末進士沙元炳推薦他去江蘇省立第七中學(即現南通中學)任教。後李堡潘樹聲先生任如皋師範學校校長時,又薦他去如皋師範任教,並一度擔任教務主任。 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號蟄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鎮朱樓村,後移居海安胡集鄉。 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號葆蓮,又培風道人,里人尊稱其為“朱三爹”。少年時,朱南阜就讀私塾,尤愛書法、金石。他的書法從臨摹秦漢魏晉唐碑貼入手,又吸取清代吳讓之書法之字見長,篆字亦常見於條幅。金石以篆字為主,有陽文、陰文、雙線等多種體例,至今朱氏後代仍儲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國慶,海安縣文化館,海安縣書法協會將朱南阜印章作品編印展出兩個月之久。 譚德鍾(1876—1949),字組雲,號高譚,晚號海陵老人,海安鎮人。為中國近代傑出書法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