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林意境形成的背景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一個時期,在其長達四個多世紀的分裂中,戰亂頻繁,政權交替,各民族之間不同文化和風俗的碰撞與融合,共同構成了這個時期的多元文化。而園林之風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種依照美的規律來改造、改善或創造園林環境,使之更自然、更美麗、更符合時代與社會審美要求的藝術創造活動。關於園林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時期,不過當時的園林主要服務於統治階級,具有濃厚的等級色彩。事實上,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園林才真正上升到了意境的高度,這主要得益於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
西晉王朝覆滅後,琅琊王司馬睿憑藉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支援得以建立東晉政權,東晉偏安江南,不思進取,世家大族也整日想著經營莊園經濟。因此,一股奢靡之風開始在官僚士大夫之間盛行,隨之而來的還有寄情于山水的園林之風。這些官僚士大夫有充足的時間去享受閒暇的時光,他們生逢亂世,感嘆世事猶如白雲蒼狗,變化無常,一時的尊榮富貴恐難長久,唯有縱情山水才能暢享人生之樂。加之當時玄學思想的流行,更是進一步促進了這種風氣的盛行。
但是,笑傲天地,流連山水,畢竟只能盡一時之興,只有把日常山水搬入自己宅居,才能日日與山水作伴。於是,一些有權有勢的官僚士大夫們開始爭相修建園林,一時之間竟成為了時尚。《宋書》卷三十中稱之為:“晉武帝太康後,天下為家者,移婦人於東方,空萊北庭,以為園囿”,《北史》卷三十五也曾描述時人鄭述祖好修園林:“所在好為山池,松竹交植,盛餚饌以待賓客,將迎不倦。”
園林的元素
這一時期的園林,大多以仿造自然為主,透過假山假水等元素加以點綴,並置於亭臺樓閣之間,以達到借景,移景,換景的意境。《洛陽伽藍記》中就曾記載,時人張倫的居所對於園林的修建極為講究,而且極盡奢華:
惟倫最為豪侈,齋宇光麗,服玩精奇,車馬出入,逾於邦君。園林山池之美,諸王莫及。倫造景陽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巖復嶺,嶔相屬;深蹊洞壑,邐迤連線。高林巨樹,足使日月蔽虧;懸葛垂蘿,能令風煙出入。崎嶇石路,似壅而通,崢嶸澗道,盤紆復直。是以山情野興之士,遊以忘歸。
此外,《晉書·會稽王道子傳》也曾記載東晉的會稽王司馬道子因為修建的園林太過奢華而遭到了當時皇帝的責罵:
牙為道子開東第,築山穿池,列樹竹木,功用鉅萬。道子使宮人為酒肆,沽賣於水側,與親暱乘船就之飲宴,以為笑樂。帝嘗幸其宅,謂道子曰:“府內有山,因得遊矚,甚善也。然修飾太過,非示天下以儉。”道子無以對,唯唯而已,左右侍臣莫敢有言。帝還宮,道子謂牙曰:“上若知山是板築所作,爾必死矣。”牙曰:“公在,牙何敢死!”營造彌甚。千秋賣官販爵,聚資貨累億。
可見,當時修建園林的風氣,基本都是崇尚奢侈,尤其是上文中提到的匠人趙牙用板築造假山,如此一來,耗費的人力物力必然很大。不過,這也進一步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時人修建園林必以山水為主題的特點,不然就不能稱其為園林。《南史·齊武陵昭王曄傳》中就曾詳細記載了南朝齊國的豫章王修建園林時的情形:
豫章王於邸起土山,列種桐竹,號為桐山。武帝幸之,置酒為樂,顧臨川王映:“王邸亦有嘉名不?”映曰:“臣好棲靜,因以為稱。”又問曄,曄曰:“臣山卑,不曾棲靈昭景,唯有薇蕨,直號首陽山。”帝曰:“此直勞者之歌也。”
堆山開水,雜以花木,這便是當時的官僚士大夫們所公認的修園元素。這類仿造自然的園林的出現,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點,還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除此以外,還有一類與自然地形完美結合的別墅園也頗受世家大族的喜愛。別墅園與上文中提到的園林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元素的選擇上,因為它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地,可以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故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真山真水真園林。比如西晉富豪石崇修建的金谷園便是其中的典型,金谷園中建有大量的景觀樓,樓屋附近還有各類用於生產加工的魚池,魚池上游人不僅可以划船,還能駐足岸邊垂釣,並且園中到處都是林木植被,就連林蔭小道上都種有不同的花木。更令人驚歎的是,金谷園甚至還會特意根據地貌的變化,環境的不同,而選擇搭配不同的花木,因此,它深受時人的喜愛,成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園林意境的典範。
圓林意境形成的背景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一個時期,在其長達四個多世紀的分裂中,戰亂頻繁,政權交替,各民族之間不同文化和風俗的碰撞與融合,共同構成了這個時期的多元文化。而園林之風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種依照美的規律來改造、改善或創造園林環境,使之更自然、更美麗、更符合時代與社會審美要求的藝術創造活動。關於園林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時期,不過當時的園林主要服務於統治階級,具有濃厚的等級色彩。事實上,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園林才真正上升到了意境的高度,這主要得益於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
西晉王朝覆滅後,琅琊王司馬睿憑藉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支援得以建立東晉政權,東晉偏安江南,不思進取,世家大族也整日想著經營莊園經濟。因此,一股奢靡之風開始在官僚士大夫之間盛行,隨之而來的還有寄情于山水的園林之風。這些官僚士大夫有充足的時間去享受閒暇的時光,他們生逢亂世,感嘆世事猶如白雲蒼狗,變化無常,一時的尊榮富貴恐難長久,唯有縱情山水才能暢享人生之樂。加之當時玄學思想的流行,更是進一步促進了這種風氣的盛行。
但是,笑傲天地,流連山水,畢竟只能盡一時之興,只有把日常山水搬入自己宅居,才能日日與山水作伴。於是,一些有權有勢的官僚士大夫們開始爭相修建園林,一時之間竟成為了時尚。《宋書》卷三十中稱之為:“晉武帝太康後,天下為家者,移婦人於東方,空萊北庭,以為園囿”,《北史》卷三十五也曾描述時人鄭述祖好修園林:“所在好為山池,松竹交植,盛餚饌以待賓客,將迎不倦。”
園林的元素
這一時期的園林,大多以仿造自然為主,透過假山假水等元素加以點綴,並置於亭臺樓閣之間,以達到借景,移景,換景的意境。《洛陽伽藍記》中就曾記載,時人張倫的居所對於園林的修建極為講究,而且極盡奢華:
惟倫最為豪侈,齋宇光麗,服玩精奇,車馬出入,逾於邦君。園林山池之美,諸王莫及。倫造景陽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巖復嶺,嶔相屬;深蹊洞壑,邐迤連線。高林巨樹,足使日月蔽虧;懸葛垂蘿,能令風煙出入。崎嶇石路,似壅而通,崢嶸澗道,盤紆復直。是以山情野興之士,遊以忘歸。
此外,《晉書·會稽王道子傳》也曾記載東晉的會稽王司馬道子因為修建的園林太過奢華而遭到了當時皇帝的責罵:
牙為道子開東第,築山穿池,列樹竹木,功用鉅萬。道子使宮人為酒肆,沽賣於水側,與親暱乘船就之飲宴,以為笑樂。帝嘗幸其宅,謂道子曰:“府內有山,因得遊矚,甚善也。然修飾太過,非示天下以儉。”道子無以對,唯唯而已,左右侍臣莫敢有言。帝還宮,道子謂牙曰:“上若知山是板築所作,爾必死矣。”牙曰:“公在,牙何敢死!”營造彌甚。千秋賣官販爵,聚資貨累億。
可見,當時修建園林的風氣,基本都是崇尚奢侈,尤其是上文中提到的匠人趙牙用板築造假山,如此一來,耗費的人力物力必然很大。不過,這也進一步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時人修建園林必以山水為主題的特點,不然就不能稱其為園林。《南史·齊武陵昭王曄傳》中就曾詳細記載了南朝齊國的豫章王修建園林時的情形:
豫章王於邸起土山,列種桐竹,號為桐山。武帝幸之,置酒為樂,顧臨川王映:“王邸亦有嘉名不?”映曰:“臣好棲靜,因以為稱。”又問曄,曄曰:“臣山卑,不曾棲靈昭景,唯有薇蕨,直號首陽山。”帝曰:“此直勞者之歌也。”
堆山開水,雜以花木,這便是當時的官僚士大夫們所公認的修園元素。這類仿造自然的園林的出現,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點,還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除此以外,還有一類與自然地形完美結合的別墅園也頗受世家大族的喜愛。別墅園與上文中提到的園林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元素的選擇上,因為它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地,可以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故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真山真水真園林。比如西晉富豪石崇修建的金谷園便是其中的典型,金谷園中建有大量的景觀樓,樓屋附近還有各類用於生產加工的魚池,魚池上游人不僅可以划船,還能駐足岸邊垂釣,並且園中到處都是林木植被,就連林蔭小道上都種有不同的花木。更令人驚歎的是,金谷園甚至還會特意根據地貌的變化,環境的不同,而選擇搭配不同的花木,因此,它深受時人的喜愛,成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園林意境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