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28日,德國元首親自擬定的“藍色方案”經過多次延期後,終於開始實施。由於蘇聯統帥的誤判和固執,將防禦的重點依然放在莫斯科方向,致使德軍進攻有了出其不意的效果,2天推進蘇軍縱深40公里,分2個方向直指沃羅涅日。
訊息傳到莫斯科,如夢初醒的蘇聯統帥急忙派出3個坦克軍馳援布良斯克方面軍,試圖以1000多輛坦克的絕對優勢挽救局面,結果卻事與願違,德軍的“閃擊”戰術依然犀利。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德軍抓獲的蘇軍俘虜很少,這是怎麼回事呢?
考慮到“藍色方案”的規模過於宏大,德軍需要在頓河-伏爾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同時發起進攻,而在兩個戰略方向上作戰,單由一個集團軍群司令部執行這項複雜的計劃,顯然有些力不從心,必須將南方集團軍群拆分為A、B集團軍群。
按照德國元首的計劃,一旦打通沃羅涅日的通道後,先由步兵師沿頓河防守,不急於渡河佔領該城,而霍特的第4裝甲突擊群迅速南下,配合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實施快速穿插,包圍頓河以西的蘇軍重兵集團,儘可能多地消滅其有生力量。
事後看,該決策很英明。首先,讓裝甲部隊擔任攻城戰的“主角”,不但成效不大反且會加大坦克的損失,這是德國元首最在意的;其次,蘇聯統帥為防止德軍由沃羅涅日進攻莫斯科,在該方向上部署了3個集團軍和5個坦克軍的預備隊。
然而,這個方案遭到了時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博克的反對。他認為,大量的蘇軍開始向沃羅涅日移動,單靠步兵是堅守不了多久,應集中力量“以快制快”,搶佔先機。其實,他未說出口的理由是,不願意將其部隊拆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
雙方爭論了很久,最終德國元首默許了博克的提議,但沃羅涅日的戰鬥並未速戰速決,反而拖延了48小時。讓他無法接受的是,這一戰,德軍不僅損失不少坦克,而且失去了南下包圍蘇軍重兵集團的最佳機會,因為蘇軍主力已迅速撤退了。
惱羞成怒的德國元首隨即將A、B集團軍群分家,並指示第6集團軍暫緩進攻斯大林格勒,掩護第4裝甲突擊群追擊到羅斯托夫去圍殲蘇軍。誰知,“不識趣”的博克居然再次表示反對,德國元首忍無可忍地勒令其退休,從此再未被起用。
1942年夏,德軍實施的“藍色方案”,從戰術角度確實達成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使得蘇軍西南、布良斯克兩個方面軍陷入混亂,但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的德軍卻戰果不大,並未像開戰第一年那樣圍殲大量的蘇軍,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經歷過戰爭第一年的蘇聯統帥,已經深刻認識到即使再仰仗巨大的戰爭潛力,一味地死守只能“白白犧牲”有生力量,應該利用蘇聯國土幅員遼闊的優勢,節節抗擊、以空間換時間,不斷消耗德軍本就不富裕的“資源”,並擇機反擊。
其次,儘管蘇軍的戰略預備隊按照蘇聯統帥的要求,緊急向沃羅涅日方向移動,但蘇軍各部隊幾乎沒有一支部隊及時到達戰場,結果打成費力不討好的“添油戰術”。也就是說,在無防禦設施的曠野中,蘇軍只有捱打的份,甚至是一觸即潰。
更主要的是,雖說蘇軍坦克數量遠超德軍,但其步坦協同、各兵種的配合能力依然沒有改進,甚至因為新兵太多,戰鬥力和士氣比原先的基幹部隊更差,有些士兵乾脆丟下裝備逃跑。儘管在區域性反擊中蘇軍略有小勝,但很快就被德軍擊退。
眼看局勢惡化,蘇聯統帥命令前線部隊連夜後撤。然而,蘇軍與其說是撤退,不如說是潰逃。以鐵木辛哥的西南方面軍為例,當該部被改編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時,其所屬部隊早被打得混亂不堪、七零八落,大多數部隊都失去了聯絡,不知所蹤。
也就是說,鐵木辛哥在一片混亂中成了光桿司令,被蘇聯統帥逼問和大罵了好幾天,他只得硬著頭皮利用幾個新集團軍在頓河一線設防。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失蹤很久的3個集團軍突然又冒了出來,逃跑的位置正好是鐵木辛哥建立的新防區。
此次戰役,德軍僅俘虜了8.8萬人,沒能實現消滅蘇軍主力的目的。有意思的是,蘇軍公佈的減員數卻高達37萬人,相差的28萬人去了哪裡?說明了什麼?其實很簡單,蘇軍冬季徵集的低劣兵員根本無用,他們只會胡亂逃跑,而且跑得無影無蹤。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
1942年6月28日,德國元首親自擬定的“藍色方案”經過多次延期後,終於開始實施。由於蘇聯統帥的誤判和固執,將防禦的重點依然放在莫斯科方向,致使德軍進攻有了出其不意的效果,2天推進蘇軍縱深40公里,分2個方向直指沃羅涅日。
訊息傳到莫斯科,如夢初醒的蘇聯統帥急忙派出3個坦克軍馳援布良斯克方面軍,試圖以1000多輛坦克的絕對優勢挽救局面,結果卻事與願違,德軍的“閃擊”戰術依然犀利。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德軍抓獲的蘇軍俘虜很少,這是怎麼回事呢?
關鍵是德軍耽誤了“48小時”。考慮到“藍色方案”的規模過於宏大,德軍需要在頓河-伏爾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同時發起進攻,而在兩個戰略方向上作戰,單由一個集團軍群司令部執行這項複雜的計劃,顯然有些力不從心,必須將南方集團軍群拆分為A、B集團軍群。
按照德國元首的計劃,一旦打通沃羅涅日的通道後,先由步兵師沿頓河防守,不急於渡河佔領該城,而霍特的第4裝甲突擊群迅速南下,配合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實施快速穿插,包圍頓河以西的蘇軍重兵集團,儘可能多地消滅其有生力量。
事後看,該決策很英明。首先,讓裝甲部隊擔任攻城戰的“主角”,不但成效不大反且會加大坦克的損失,這是德國元首最在意的;其次,蘇聯統帥為防止德軍由沃羅涅日進攻莫斯科,在該方向上部署了3個集團軍和5個坦克軍的預備隊。
然而,這個方案遭到了時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博克的反對。他認為,大量的蘇軍開始向沃羅涅日移動,單靠步兵是堅守不了多久,應集中力量“以快制快”,搶佔先機。其實,他未說出口的理由是,不願意將其部隊拆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
雙方爭論了很久,最終德國元首默許了博克的提議,但沃羅涅日的戰鬥並未速戰速決,反而拖延了48小時。讓他無法接受的是,這一戰,德軍不僅損失不少坦克,而且失去了南下包圍蘇軍重兵集團的最佳機會,因為蘇軍主力已迅速撤退了。
惱羞成怒的德國元首隨即將A、B集團軍群分家,並指示第6集團軍暫緩進攻斯大林格勒,掩護第4裝甲突擊群追擊到羅斯托夫去圍殲蘇軍。誰知,“不識趣”的博克居然再次表示反對,德國元首忍無可忍地勒令其退休,從此再未被起用。
再一個原因,蘇軍不再死守。1942年夏,德軍實施的“藍色方案”,從戰術角度確實達成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使得蘇軍西南、布良斯克兩個方面軍陷入混亂,但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的德軍卻戰果不大,並未像開戰第一年那樣圍殲大量的蘇軍,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經歷過戰爭第一年的蘇聯統帥,已經深刻認識到即使再仰仗巨大的戰爭潛力,一味地死守只能“白白犧牲”有生力量,應該利用蘇聯國土幅員遼闊的優勢,節節抗擊、以空間換時間,不斷消耗德軍本就不富裕的“資源”,並擇機反擊。
其次,儘管蘇軍的戰略預備隊按照蘇聯統帥的要求,緊急向沃羅涅日方向移動,但蘇軍各部隊幾乎沒有一支部隊及時到達戰場,結果打成費力不討好的“添油戰術”。也就是說,在無防禦設施的曠野中,蘇軍只有捱打的份,甚至是一觸即潰。
更主要的是,雖說蘇軍坦克數量遠超德軍,但其步坦協同、各兵種的配合能力依然沒有改進,甚至因為新兵太多,戰鬥力和士氣比原先的基幹部隊更差,有些士兵乾脆丟下裝備逃跑。儘管在區域性反擊中蘇軍略有小勝,但很快就被德軍擊退。
眼看局勢惡化,蘇聯統帥命令前線部隊連夜後撤。然而,蘇軍與其說是撤退,不如說是潰逃。以鐵木辛哥的西南方面軍為例,當該部被改編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時,其所屬部隊早被打得混亂不堪、七零八落,大多數部隊都失去了聯絡,不知所蹤。
也就是說,鐵木辛哥在一片混亂中成了光桿司令,被蘇聯統帥逼問和大罵了好幾天,他只得硬著頭皮利用幾個新集團軍在頓河一線設防。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失蹤很久的3個集團軍突然又冒了出來,逃跑的位置正好是鐵木辛哥建立的新防區。
此次戰役,德軍僅俘虜了8.8萬人,沒能實現消滅蘇軍主力的目的。有意思的是,蘇軍公佈的減員數卻高達37萬人,相差的28萬人去了哪裡?說明了什麼?其實很簡單,蘇軍冬季徵集的低劣兵員根本無用,他們只會胡亂逃跑,而且跑得無影無蹤。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