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遲暮來襲

    《九日》是李白於公元756年重陽節,獨自登上廬山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一年,李白56歲。同是登上廬山所作的詩,李白這首《九日》中描繪的景色,固然和他當年的《望廬山瀑布》一樣壯觀、美麗,但是卻沒有了年輕氣盛,唯有令人心酸的孤獨感。

  • 2 # 使用者8870461052819

    這首詩是李白於唐肅宗至德元年(756)的九月九日在廬山登高飲酒時所作。重陽佳節秋高氣爽,在這登高飲菊花酒傳統節日中,詩人一個人自娛自樂,想起了自己在政治上屢屢受挫的情景,寫下這首詩來感慨自己懷才不遇之餘,也表達了他怡情自然的曠達的襟懷。

  • 3 # 使用者4169852837919

    李白五歲發矇讀書,十五歲已賦有多首詩詞,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四歲的李白離開四川,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涯。他帶著一腔熱血仗劍而行,路過成都、重慶、湖北,經洞庭湖順長江而下,二十六歲(公元726年)初次來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李白到此的目的,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買賣的兄長,其二是遊覽廬山。

    “廬山”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裡的“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但沒有對廬山作過多解釋,也許那時廬山已是一座眾所周知的名山。廬山的美景吸引了歷代文人騷客,它的吸引力也是李白無法抗拒的。他第一次登上廬山香爐峰就被眼前美景所驚豔,並留下了《望廬山瀑布二首》千古絕句,特別是第二首七言絕句廣為流傳。“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在這首詩裡,開篇就營造了一個夢境或者說是仙境。他在頭七個字裡對瀑布一字未提,只告訴人們,Sunny照在香爐峰上,朦朧的紫色煙霧籠罩了整個世界,彷彿山峰真的就是香爐,而云霧就是這香爐散出的輕煙。簡單七字,瀑布的神韻盡在其中。然後才點出自己的位置和吟詠的物件:遙看瀑布掛前川。由“遙看”二字領出的這句,彷彿是一聲驚歎,就像是李白不經意抬起頭來,壯觀的瀑布突然映入眼簾。“遙看”不僅將瀑布的空間感描寫了出來,也顯示了自然的偉岸和人的渺小。在這兩句的鋪墊下,李白在最後兩句詩裡完全飛了起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將廬山瀑布的雄偉綺麗表達得淋漓盡致。

    李白於廬山天寶九年(750)第二次再訪廬山,距首次來已過了24年。這時候的李白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他已經做過了翰林學士,雖然僅有兩年,但親見了朝廷的腐敗和仕途的艱險。李白曾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和寵信,令同僚不勝豔羨,也因自由豪放無拘無束的性格得罪了當朝權貴。。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五十歲的李白再次與廬山結緣,多少和李騰空有關。在他來到廬山之前,他已經送自己的妻子宗氏到廬山拜李騰空為師。為此,他還專門寫了《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

  • 4 # 使用者1285717404466

    李白共五次登廬山。

    公元726年,初次來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李白到此的目的,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買賣的兄長,其二是遊覽廬山。

    天寶九年(750)第二次再訪廬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京都危在旦夕。李白第三次到廬山。

  • 5 # 使用者1038355154230

    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四歲的李白離開四川,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涯。他帶著一腔熱血仗劍而行,路過成都、重慶、湖北,經洞庭湖順長江而下,二十六歲(公元726年)初次來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李白到此的目的,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買賣的兄長,其二是遊覽廬山

    李白於廬山天寶九年(750)第二次再訪廬山,距首次來已過了24年。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五十歲的李白再次與廬山結緣,多少和李騰空有關。在他來到廬山之前,他已經送自己的妻子宗氏到廬山拜李騰空為師。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京都危在旦夕。面臨災難,唐玄宗惶恐不安,奔逃到川蜀。李白當時正在安徽、越中一帶避難,儘管他深知朝廷腐敗不堪,但也沒想到會崩潰得如此之快。當唐玄宗逃亡蜀中的訊息傳到李白耳中後,他帶著失望繼續向南奔逃,帶著宗氏夫人又一次來到了適合休憩療養、能為他撫慰心靈的廬山隱居。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再登廬山,這一次更像是一次告別。在李白的一生中,廬山與他始終有著不解之緣,每當仕途受挫時,他被廬山召喚而來,而廬山的寧靜給了他最好的安慰。現在李白老了,他似乎預見了自己將不久於人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伏元件質量問題怎麼追溯電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