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韞週週

    有一說一,《風起長林》格局確實比《琅琊榜》大;

    再說實話,琅琊榜的權謀很“幼稚”(其實很多劇都這樣,不止琅琊榜),這部劇是細節和演技加的分。

    兩部我都看了,我喜歡《琅琊榜》,也看了很多次,《風起長林》就看了一次。

    先說下《琅琊榜》權謀為什麼“幼稚”

    知乎有個答主的靈魂拷問:

    以《琅琊榜》為例,你知道這個叫大梁的國家,選拔是靠門第,靠舉薦,還是靠考試?軍隊是國家招募的職業軍人,還是平時生產戰時打仗的農民?是耕者有其田還是土地兼併嚴重、農民流離失所?每年財政收入多少,支出又是多少?

    我們不知道,一切都可以用“架空”兩個字輕輕揭過。是,時代可以是虛構的,但是如果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策一字不寫,這個國家就是飄在天上的,所謂的“政治鬥爭”就是空中閣樓,所謂的“天下蒼生”就是一句口號。觀眾覺得幼稚,是因為這個國家的政治運作根本就沒有客觀規律可言。

    客觀規律是什麼?

    一支七萬人的精銳全軍覆沒了,對一個割據政權是毀滅性的打擊。成熟的“權謀戲”,接下來會講國家養活這樣一支軍隊花了多少錢,再招募訓練,要花多少錢,佔用多少勞動力,對農業生產是怎樣的打擊,稅收銳減,支出劇增,之後的財政該如何維持。周邊其他政權虎視眈眈,從哪裡抽調軍隊去守衛邊境,抵禦外敵?在幼稚的權謀戲裡,這件事就淪為了主角復仇的背景板。除了故人偶爾的惆悵,彷彿對國家毫無影響。

    《琅琊榜》是一部“爽劇”,跟《延禧攻略》一樣,看完覺得好爽,主角把對手“當猴來耍”的劇我們看過多少?我們又看過多少反派下一盤“棋”而把主角耍的團團轉的劇?

    《琅琊榜》其中所發生的一切幾乎都在主角的掌握之中,主角在暗處操縱“上帝之手”,樁樁件件打在蛇的七寸上,不留任何餘地,最後只不過是蛇苟延殘喘後的死亡。

    再來說下《風起長林》

    為什麼說比《琅琊榜》格局大呢?

    因為風起有一套較完整的政體架構,家國情懷更重,權力人性,人物塑造豐滿。

    不管是蕭庭生三父子還是蒙淺雪、林奚、荀首輔、荀皇后、太子、蕭元啟,連出場不多的荀安如等都塑造的很豐滿,而《琅琊榜》塑造最成功的的是梅長蘇、霓凰、蕭景琰。

    1、成長

    成長這件事,一直貫穿著《風起長林》,不管是蕭平旌、林奚、還是蕭元啟和荀安如,都有肉眼可見的成長,連小皇帝蕭元時,都開始蛻變。

    成長的代價往往都是失去,而失去,是很痛苦的。

    蕭平旌失去父兄,林奚失去了蕭平旌對她感情(暫時),蕭元啟失去了母親,小皇帝失去了父皇和母后,荀安如失去了心中的“信仰”......

    風起里人物的成長是由我們觀眾有目共睹的,有時候成長不是一個人的事,隨著他的成長,觀眾的心境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會感同身受,會理解,會難過......

    一個人物塑造的成功,就算他是反派,我們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變化,比如蕭元啟,比如《神話》的趙高。

    2、責任

    責任是貫穿全劇的另一個主題。

    拿蕭平旌來說,無論他多想逍遙江湖,自由自在,但他的身份終究不能如願,所以他在父兄離世後,擔起了長林的責任。

    而《琅琊榜》,我們知道梅長蘇的時候,他已經成長成一個心思深沉的謀士了,他成長過程中經歷了什麼,我們無從得知他在這十幾年是怎麼過來的。

    很多人抗拒黃曉明演男主(前期男主),其實不用,黃曉明只要認真演戲,他就很有演技,蕭平章演的挺好, 他死了真的非常難過。

    《風起長林》我看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了,太沉重了,我沒事就會看《琅琊榜》。

    讓人又恨又敬的荀首輔愛國愛民,卻操心皇上該操心的事,你說他錯嗎?不站在上帝視角看,他確實沒做錯,長林王府就是軍權太重,威望太重,為人臣子為君分憂是分內之事,上帝視角看,他確實令人生氣,因為他總是挑撥離間蕭庭生好皇帝的關係......

    好了,不說了,上班!

    最後,我被這一幕嚇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衛生間怎樣設計放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