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1863566355

    實際上,古代人類就有過關於生物進化、物種可變的說法,那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認識,而且還是感性認識。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西方的自然科學在哥白尼“日心說”的鼓舞下,得到了迅速發展。這叫做以點帶面,從中可見思想解放的力量。到17世紀末,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力學已逐漸從神學桎梏中解放出來,但是生物學仍然禁錮在舊的藩籬之內。

    那些虔誠的信徒們說:“上帝才是真正的造物主,一切生物均為上帝所創造。”他們進一步強調說:“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從造物主那裡獲得永恆不變的構造與功能,包括生活習性。”在他們的心目中,物種要麼是神創,要麼就是不變。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生物學充當“神學的婢女 ”,生物學家的工作就是對《聖經》故事做一些註釋。

    當時已經有了一些物種變化的實驗觀察證據。畢竟證據不足,物種不變論就借勢不可擋的宗教勢力取得了一統天下的局面。有一個時期,物種不變學說成為“神創論”的重要支柱,牢牢統治著生物學界。當時的生物學界是一個敏感領域。任何新思想的出籠都要再三掂量。

    從18世紀末開始,一批自然科學家先後提出了進化論思想。在達爾文之前,關於生物進化的問題已經有了若干解釋。

    德國胚胎學家卡弗·沃爾弗(1733-1794年)在研究雞組織器官形成過程時發現,動物器官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原始的胚胎到一隻完整的小雞,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在此基礎上,沃爾弗提出了物種漸變的假說,1759年,沃爾弗發表了《發生論》,在這本著作中,沃爾弗對物種不變的思想提出了質疑。

    1778年,法國博物學家布豐在《自然史》中描述了生命的進化過程,提出各物種可能擁有共同的祖先,布封的論點和論述都是基於自己的感覺,而缺少實驗根據。在寫到有關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原因時,其特點是思辨勝過事實,推測替代了觀察。正因為如此,雖然他在書中也涉及到了進化思想,還是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1809年,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系統地闡述了生物進化的過程,拉馬克的思想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用進廢退”,另一個是“獲得性遺傳”,這兩個法則成為支撐拉馬克進化思想大廈的重要支點。拉馬克的生物進化學說為日後科學的生物進化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但拉馬克在論述自己的主張時,主觀推論成份依然十分濃厚。

    德國自然哲學家奧肯(1779-1851年)認為,人是整個宇宙的縮影,是自然界發展的頂峰。奧肯還說,精神規律與自然規律有相似之處。表面看來,奧肯所說與進化論沒有多少關聯。但是,如果往深處看,奧肯是在更高層次上圖解進化的歷史,特別是從哲學層面看宇宙進化及人類思想的進化。奧肯的類比之妙就在於他的思想漂移在形似與神似之間。如何理解那就是個人的事了。

    1827年,德裔俄國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和地理學家,比較胚胎學的創始人馮·貝爾(1792-1876年)發現了哺乳動物的卵,這可能是馮·貝爾一生中最偉大的貢獻。馮·貝爾在其主要著作《動物發生史:觀察與思考》中指出,所有脊椎動物的胚胎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關係越近,相似程度越大。

    馮·貝爾說:“在發育過程中,門的特徵最先出現,然後是綱、目、科、屬、種的特徵。”這就是胚胎學上著名的“貝爾法則”。馮·貝爾的生物進化思想都表現在、或隱含在《動物發生史:觀察與思考》中,甚至還有相當明確的形式。

    從1831年8月開始,達爾文乘“貝格爾號”戰艦進行了歷時5年多的環球航行,沿途採集了大量動植物標本和古生物化石,從中發現了許多物種演變的證據。返回英國後,他開始整理這些資料,並繼續收集物種演變的證據。同時,他從拉馬克的生物進化學說和英國地質學家賴爾的地質漸變學說中汲取營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進化思想。

    與此同時,另一個英國生物學家華萊士(A.R. Wallace,1823-1913年)也在做著與達爾文類似的工作,並得出了近乎相同的結論。除此之外,對達爾文進化思想產生影響的還有法國動物學家聖提雷爾(E. Saint-Hilaire, 1772-1844年),英國博物學家兼詩人伊拉茲馬斯·達爾文,這個人是著名生物學家、《物種起源》作者達爾文的祖父,德國植物學家卡爾·尼古拉·弗臘斯(1810-1875年),俄國動物學家路里耶(1814-1858年)等。他們的工作共同推動了一種思想的傳播,這就是進化論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漲粉絲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