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08746370139

    如何做才能金榜題名科考成功呢?首先就是要讀書併成為童生,這是之後參加一切考試的基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童生都是不需要考的,秀才之前的都叫童生,其實這是不對的。在古代並非識文斷字就是童生,想要得到這個最不起眼的稱號,也是需要考試的。還要兩次考試都考上才可以,並且,考試內容並不輕鬆。

    明代史書說只有透過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為童生,得到童生學歷後才有資格參加院試,院試中成績優異者才能取得秀才稱號。所以印象中的窮酸秀才是很難考的,印象中最低階的童生,也不是誰都有的。

    咱們先來說縣試。顧名思義,縣試就是在縣裡舉行的考試,由縣官主持,儒學署的教官當監考員。考前一個月釋出考試的具體日期,然後各位考生就要準備報考的相關證明。若是現在大約提供一下學籍、戶口本、身份證就可以了,但是明清比這個嚴多了。

    那個時候沒有照片,為了防止冒名頂替,考生除了填寫姓名年齡籍貫外,還要提供體格和容貌特徵。容貌特徵選最突出的寫,比如朱元璋的龍臉,劉邦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這些醒目的標誌一定要寫上。體格是指一個人的高矮胖瘦,發育情況是不是正常,是山東大漢還是文弱書生,要直接寫出來。

    除了這些咱們現在身份證上能體現出來的資訊,古代的縣試還需要考生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履歷。若這個考生不是現在父母的親兒子,他是過繼過來的。那麼考試時也要寫親生父母三代的資訊,過繼的不算。古代沒有基因檢測,但這麼查三代,估計一個人的品行家風,也就都知道了。

    還有一點極具封建特色,就是保舉和連坐。保舉是考生要找到一位廩生(秀才中的一等生)給自己作保,保證這位考生沒有被人冒名頂替也沒有代替他人考試,沒有隱藏父親或者母親的去世資訊。還要保證身家清白,不是娼優皂吏的子孫,至少三代內不可以。考生本人也要沒有一絲汙點,夏天在別人地裡偷過西瓜都是不可以的,更不可以從事過賤業。古代科考都是男的,這個“賤業”難道是去紅燈區當跑堂?

    無論當時具體規定是什麼,總之,想要參加考試,就得找個廩生給自己這麼擔保。而這還只是保舉,想要順利入考場,還得“互結”,俗稱連坐。就是在考試前要五個考生在一起互相擔保,若是有一人作弊,五個人的成績全部取消,情節嚴重者不許再參加科考,還要吃官司。現在高考作弊被發現,最嚴重的也就是取消高考成績,這可比明清時期的縣試輕多了。並且高考是絕大多數人一生中的最後一場重要考試,它會決定你是普本還是重本。但縣試只是古代科考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後面還有層層關隘要闖。由此可見古代科考之嚴格。

    完成以上考前準備,各位童生就要入場考試了。他們要把考試用到的文具、中午的飲食、准考證等物品放到一個小籃子中,經過專人搜查這個小藍和考生全身後,才能進入考場。

    考試內容主要是八股文、詩賦、策論。說起來這個難度確實不低,參加縣試的童生絕大多數都是十幾歲,現在十幾歲的孩子誰能寫出一篇策論?

    八股文和詩賦也不容易的,咱們就說詩賦,現在十幾歲的學生能寫出來的是極少數,恐怕都背不下來幾首?因此很多人都過不了縣試這一塊,搖頭晃腦一輩子,到滿頭白髮,依然是童生。並且古代讀書人對這件事很執著,考不上就接著考,只要有一口氣在就永不放棄。

    據說乾隆年間更是出現一位有史以來年齡最大的老童生,這位先生在99歲高齡之時還在堅持不懈的考,不知他在進入下一個世界之前有沒有達成心願。

    縣試考試時間大多在二月,共有四五場考試,具體是四場還是五場,由本地縣令說的算。第一場考過後面幾場就不用考了,直接參加府試即可。府試考試時間大多在四月,由知府主持。它的考前準備與縣試大體相同,只是擔保人要多一位。前面我們講過參加縣試的考生要找一位廩生給自己作保,參加府試要找兩位。

    府試需要考三場,考試內容分別為帖經、雜文和策論。縣試時考生要準備中午的飲食和考試作答之物,但府試除了准考證外什麼都不可以帶,筆墨紙硯以及中午飲食均有考場提供。策論需要考兩天晚上不允許離場,過夜的棉被也是考場早就備好的。

    雖說縣試會篩下去一批人,但參加府試的人數一定不少,可三場考下來,府試只錄取50人還要分甲乙兩等。甲等取前十人,剩下為乙等。也只有這五十名考生才有參加院試的資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老心不老有哪些具體的表現?